布拉格旅游网

城郭

介 绍 城郭是西元前6世纪罗马人所兴建的碉堡。在17世纪后期因失去军事功用成为废墟,也逐渐被人们所忘。19世纪由建筑师维欧雷·勒杜克将之恢复原状。当初为了防御5~6世纪入侵的新哥德族,建设了第2城墙,所以形成了拥有双重城墙巨大的城塞都市。

城郭正门是那波尼斯门,徒步前往的话经由奥德门比较省时。城郭内可分为高卢·罗马时期、西哥德时代、历代法国国王等分别兴建,呈现各种时代样式的建筑。 交 通 由火车站沿着乔治·克雷曼松街南行,在卡尔诺广场左转往甘贝塔广场。由广场进入南边的巷弄,过桥即来到城郭,徒步20分钟,或搭巴士7分钟于la citè巴士站下车。

法国图卢兹

运城市东郭镇景点 运城郭家村景点

1. 运城郭家村景点

太古青基沟地处太古县城东南10公里处,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这里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村内现有核桃树410亩、苹果树150亩、梨树100亩、杏树50亩,青基沟村以“四个一工程”为契机,以现有的鲜干果种植为依托,做大做强鲜干果产业。附近有孔祥熙故居、曹家大院、法安寺等旅游景点,感觉不是很好玩。

2. 运城郭村在哪里

尧陵,即帝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在临汾市东北35千米郭村里隅涝河北侧,涝河从北向南经陵前绕陵南泄,陵周土崖环抱,丘陵耸峙。尧陵陵丘高50米,周300米,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葱茂,世称"神林"。

舜陵,位于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的舜陵,则是华夏儿女根祭祖、拜谒舜帝的圣地。舜帝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舜生于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因品德高尚而被尧选为接班人。继承帝位后,舜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实施教化,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所开创的德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禹陵,位于浙江绍兴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埋葬着我国治水英雄,夏朝开国圣君大禹,建有禹陵、禹庙、禹祠。山脚下的禹陵村中,有一位老人,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 家后院,面向禹庙恭敬地行三拜之礼,他就是大禹141世后代,姒氏宗族目前辈份最高、年龄最大、今年84岁的姒绍品老人。

禹陵村恐怕是中国最古老的、至今仍有人居住、四千年不易其址的村庄,这是一个专为守陵而建的村庄,姒氏就发源于此,至今村中仍有大量姒姓人居住。

3. 运城什么村旅游

石佛沟村“红色记忆游”。石佛沟位于稷山县东南端稷王山下,以“红色记忆石佛沟”为主题的研学基地目前打造了 药材文化院、 老村工坊等6个主题窑洞院落,每个院落呈现一个特色,游玩、学习两不误,让您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4. 运城东郭袁家村所有的旅游景点

陕西礼泉袁家村被称为陕西丽江,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走进村子,一幅幅近似于原生态的农家生活画面映入眼帘,走进古朴典雅的小巷,踩着青石板,欣赏着具有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袁家村位于礼泉县烟霞镇,村口立一石碑,上书“袁家村”和“关中印象体验地”,属国家4A级景区,景区特色主要休闲、观光、访古、民俗文化、古村、建筑等。村内景点分两个区域,既关中民俗和农家乐,有仿古的油坊、豆腐坊、面坊、茶坊、醋坛等各种手工作坊,各类作坊中工人在认真的工作着。农家乐主要集中在小吃一条街,汇集了近百种关中美食,稃子、乾县锅盔、泡泡油糕、豆腐脑、粉汤羊血、烙面等,让人垂涎欲滴。

5. 运城郭家村景点图片

晋祠(讲解)、蒙山大佛、华严寺、乌龙峡(大同县)、娘子关、藏山、八路军文化园、游击体验园、《太行山》实景剧(以上三景点均在武乡)、黄崖洞景区、珏山、王莽岭、皇城相府、应县木塔、平遥古城、绵山、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孔祥熙宅院、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北武当山、汾酒文化景区、卦山 天宁寺 玄中寺、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景区、苏三监狱、尧庙、永乐宫、永济鹳雀楼、永济普救寺、解州关帝庙、运城盐湖

6. 运城郭家村景点介绍

2.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3.曹三喜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

4.王实

古人曾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王家始祖以卖豆腐为生,善良无欺。曾因善心救助一位卧病荒野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感待之诚把发现静升镇“九龙聚首”的吉祥宝地的天机密授给了王家基业的创始人王实。后来王实依老人所言开始建造屋宅,果然发达绵延七百多年,相传二十余代。造就了王家大院几乎囊括所有晋商家园文化意义表征的建筑群落,开始了王家与众不同的人世机缘,成就了王家大院气势的恢弘、气度的超然、气宇的轩昂、气概的辉煌。

5.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12世,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购置十余顷土地,并独自独资开设“长源厚”字号。

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6.常威 山西太原车辋人,清朝大富商。“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山西晋商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的“生意经”,就是以小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中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无数。

7.介休范氏家族

是近代山西晋商群落中身份、地位以及经营活动都比较特殊的一个晋商望族,其经营活动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按照今天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官僚资本的性质。

8.侯兴域,字蔚观,晋商之一,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苦心经营,使侯氏财产达数百万两以上。

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著名的有在平遥设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设的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运城设的六来信等。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绸布茶庄和钱铺。

9.亢氏家族

历史留传着一个这样神奇的传说,说财富越积越多,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亢家连住十日,不但吃饭餐餐不重,而且餐具一餐一换,其奢华让乾隆也为之感叹。临走时乾隆说:亢氏之富,非天不可灭。不料一语成谶,果然天降大火,亢氏大院化为废墟,流出来的水都是银子化的

10.万荣李家

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

7. 运城旅游景点袁家村

开放中

袁家村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主要景点有昭陵、昭陵博物馆等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陪葬墓多达200多座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博物馆内最出名的是与孔府、西安齐名的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昭陵碑林。袁家村内还有民俗文化一条街,街上散布着各种特色十足的手工作坊,在这里还可以观摩各种传统工艺,有现做现磨香油的、有传统手工艺制作卢记豆腐的、有加工酸奶的....

8. 运城袁家村景点

西安袁家村没什么玩的。主要都是农家乐。

现在西安城北客运站开通西安至袁家村旅游客运线路,行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袁家村,票价21.5元。

首班发车时间上午8时30分,末班发车时间为下午6时,每天安排15个班次,途经的主要景点有昭陵、昭陵博物馆、礼泉御桃观光园、必捷滑雪场等。

9. 运城郭家村景点简介

1.铜原府火锅

万柏林区长兴南街华润悦府电梯2楼

2.九天铜火锅

小店区体育南路锦绣苑小区西侧由北向南第2间

3.吉羊斋

小店区亲贤北街体育路口金地元小区一层6号商铺

4.尚宫馆私房铜锅

小店区平阳景苑16号楼

5.蒙古羊老大

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前北屯路美特好往北100米路东(文兴苑底商)

5.草原格尔勒铜锅锡盟涮羊

小店区坞城西路清枫华景32号门面房

6.老太原张氏铜火锅

迎泽区老军营菜园西街贵通C座底商

7.老曹家运城铜火锅

万柏林区千峰南路与后王街交叉口往西100米路南

8.锦宴来铜锅涮

杏花岭区大东关街宜佳上东城东区底商6号

10. 运城什么村是景点

运城属人类发祥地之一,西候渡发显人类适用过的火,人类最早在黄河流域活动了,死海,运城市的盐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起源离不开水和火,而降县发显了矩今最早的冶炼枝术,把矿石里的铁铜提炼出来,制造了青铜器物,这里 易留下来好多矿渣。

11. 运城市郭家村

1、起于黄帝的后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曹振铎被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参、曹操即其后人。

2、源于官位。颛顼曾孙吴回之孙安被封在曹国(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夏禹赐封安为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

4、秦姓所改。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改秦真姓曹氏。

5、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姓始祖:曹叔振铎,姬姓,名振铎,曹姓始祖。

1.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其地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叔振铎在位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太子脾即位,是为曹太伯。

2.曹叔振铎死后,其长子脾继位,是为曹太伯。曹国凡历二十六君,六百余年,国亡,其后代以国为姓,曹叔振铎为曹氏始祖。

3.曹姓最早起源于山东一带,后来随着朝代更迭,逐渐发展到了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曹姓最辉煌的时期,当属东汉末年由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政权,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辉煌了一个时期,即便是后来建立的晋朝,也是在曹魏政权的大框架下建立的。

甘肃会宁郭蛤蟆城遗址,金元帅郭蛤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举家自焚

郭蛤蟆城遗址位于甘肃会宁县郭城驿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称会州城,金代贞祐初年,迁会州州于此,称新会州。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元帅郭蛤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举家自焚,死节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称其城为“郭蛤蟆城”。

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

郭蛤蟆,金代会州(会宁县郭城驿)人,生于1192年,汉名叫郭斌,因战功显赫,金以皇室姓“颜盏”赐之,故又叫“颜盏蛤蟆”。

郭蛤蟆世代为金保甲射生手,为金代兵民形式的务农户。他武艺超群,擅长弓箭,凭着善射的本领参军入伍,金宣宗元光二年四月,郭蛤蟆被赤盏合喜授于通远军节度使的高级职位,六月,金宣宗正式授其为靖难军节度使,并加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克,金哀宗二年,郭蛤蟆因功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1236年冬战于会州,因城破而举家自焚殉国,时年45岁。

郭蛤蟆生于1192年,汉名叫郭斌,郭蛤蟆世代为金保甲射手,为金代兵民形式的务农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郭哈蟆和哥哥郭禄大一同参加了金国军队,经过几年的拼杀,兄弟二人因战功卓着,博得金国皇帝的赏识,遂给郭氏兄弟赐姓“颜盏”,以示厚爱,故又叫“颜盏蛤蟆”。1217年,郭禄大以功升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郭哈蟆为偏将,率军驻守会州。

祖厉河和关川河交汇处的这座会州城,自古就是“通西孔道,秦陇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北宋末年,金夏两国战事不断,郭氏兄弟驻守后,修城掘堑,整饬城防。1220年冬天,5万余众的西夏军队从靖远而来,把会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西夏军主力分三部分别于大洋营、红堡子、郭城驿切断了通向定西、会宁、靖远的途径,并且又派兵扼守东西二塬。守城的金兵不足5000,双方兵力悬殊。西夏军轮番进攻,郭氏兄弟领兵奋力抵抗。一仗接着一仗,城池虽然勉强保住了,但是伤亡与日俱增。死守不是办法,突围也不可能,郭氏兄弟陷入了无可奈何之中。

数日后,西夏军发起了全面攻城,郭氏兄弟率军奋力拼杀,怎奈寡不敌众,会州沦陷,双双被擒。郭氏弟兄在被押解途中趁夜拔须化妆逃脱,郭禄大为掩护其弟遇害。郭蛤蟆逃出后昼伏夜行,九死一生,逃回金国京城。金国皇帝念及郭蛤蟆危难之际忠心不改,提升其为巩州钤辖,不久又升为同知兰州军州事。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郭蛤蟆在保卫定西的战斗中又立战功,金廷任命他为同知临洮府事。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西夏和蒙古军队联合攻打陕西重镇凤翔,郭蛤蟆率兵前往救援,敌军慑于郭蛤蟆威名撤军,金廷以文告的形式在全国表彰了郭蛤蟆,并授其为靖难节度使,加授山东路斡可必刺谋克。

会州城破的屈辱,哥哥死难的仇恨始终在郭蛤蟆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念念不忘收复会州。金宣宗元光二年十一月,寒风凛冽,祖厉河冰嘎嘎作响。河滩上郭蛤蟆带领的金兵全部身着红衣,在夕阳下照耀下犹如一个个跃动的火苗。西夏守城主将叠上城头,手搭凉棚观看城下这神来之兵,不料被郭蛤蟆一支神箭射死。紧接着红衣金兵个个举弓,乱箭飞蝗般飞向城头,顷刻之间城头上数百名西夏兵东倒西歪。盘踞会州四年的西夏军队终于抵挡不住郭蛤蟆的强大攻势,城头上高高地挑起了一杆白旗。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哀宗在蔡州悬梁自尽,金国灭亡,其残余军队纷纷投降蒙古。唯有郭蛤蟆忠贞不渝,坚守会州,誓死不降。1236年初,愤怒的蒙古大将按竺迩率大军攻打会州。数十万元军压境,几个月的围困,使得会州城内弹尽粮绝。十月的北风凄紧,城外元军做着总攻的最后准备,一个个将佐兵士,一个个城中百姓,神情凝重地围材堆持弓以待。城破了,元军蜂涌而入,杀声动地。元帅府前烈焰冲天,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蛤蟆独上大草垛,以门板为掩体,射死蒙古兵二三百人,最后矢尽弹绝,投弓剑于火中,自焚殉国。

隋唐洛阳城遗址,皇城、宫城(应天门、九州池、明堂)、郭城(定鼎门)

自1954年开始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以来,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众多专业人员投身其中,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已基本掌握了整个城址的平面布局、历史沿革和建筑风貌,摸清了整个城址的家底。研究人员先后开展了外郭城城址范围、形制以及一些城门位置的勘察,完成了对街道、里坊以及市场的勘查。20世纪80年代后,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还多次有目的地对宫城、皇城等重要遗址进行了针对性的勘查和发掘,直到现在考古勘探工作都仍在陆陆续续开展着。

皇城遗址

皇城,隋称太微城,又称南城,位于整个城址的西北部,是隋唐二朝的中央衙署和宗庙的所在地。整个皇城平面呈长字形,城内有南北四街,分东西列属文武百司的办公机构。皇城城墙高12米,共有6个城门,如左掖门、端门、右掖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经过对皇城的考古勘察发现皇城的各面城垣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门址保存残缺不全,但基本可以确定右掖门、宾耀门、丽景门、宣辉门的位置,而左掖门和端门遗址由于南城垣被洛河侵毁已不复存在。在已发掘的皇城墙的所有门址中,只有南垣西面的右掖门保存较为完好,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座城门。右掖门现位于洛河北岸的河滩地带,城门夯筑坚实,是一门三道式建筑,城门宽42米,每个门道均宽6米,门道进深17.5米。城门均有长方形的方砖包砌的痕迹。从发掘情况来看,除中门道外,东西两门道均被废弃物堆积,且有火烧的痕迹。由此可推测出三个门道的使用时间,东西门道毁坏于北宋战火中,而中门道则一直沿用至明代。

宫城遗址

宫城是皇帝议事和居住地方,位于整个城址的西北隅,与皇城南北毗连,整个城址套入皇城北部。如今整个宫城城址已全部被压入新建城区,大致包含了玻璃厂门以东,西关以西,周公庙以北,陇海铁路以南。宫城平面的形状近似为长方形,南部与北部较短,东部和西部较宽,缺少东北、东南、西南以及其他角。据《大业杂记》记载:“宫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城周匝两重,延袤三十余里,高四十七尺。”

宫城内建有乾元殿、大业殿、武成殿、含元、贞观等几十座殿、阁、堂、院,设有五省、三台、五监、九寺等官署。宫城的正殿是乾阳殿,即明堂,是用以举行大典、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宫城的城墙为夯土结构,有用砖包砌的迹象,厚度为16米左右,西南隅最厚处可达20米,毁于唐末。宫城四周共建有10座城门。南面正中间的则为建造的最为壮观的应天门(又称则天门)。目前已不同程度地调查发掘了宫城内的乾元门、天堂、宣政殿、流杯殿、弘徽殿、宫城西隔城南墙以及一些重要门址。

1、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又称则天门,位于南城墙正中,建于隋初,废弃于北宋末,沿用时间长达三百多年,在当时主要是用于举行重大国家庆典和接见外宾,展示出皇家高贵典雅的风范。应天门遗址在今洛阳周公庙的西侧定鼎南路上,受城市建设的影响故该遗存破坏较为严重。有关此门的建筑形式,历史上有记载:“门有两重观,上曰紫薇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

整个门址包含了台、门道、隔墙、东西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等部分,平面整体呈“凹”形。门址共有三个门道,皆宽5米,门道内地面铺有青石。大门的东西两侧,有两堵从北向南凸出的极为对称的夯土墙,每条墙宽17.5米,相距83米。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现已基本掌握了门址的情况,为研究我国古代都城的建筑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门址是由城门楼垛楼、阙楼等部分组成,并由中间走廊相连的建筑群,与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极为相似。

2、九州池遗址

九州池分布在宫城的西北角,属于宫城中的一处宫廷园林。据记载,该池总占有面积十顷,北边有仁智殿,东边临归义门,池北有进水口,池南有出水口,池水深有一丈多,鱼鸟游憩于其中。池水周边建造有多处建筑,载种了各种花卉、植被。1960年,考古工作者结合史料记载和考古勘探,明确了九州池遗址的范围。之后又经过多次勘查和发掘,基本摸清了九州池遗址的情况。在遗址范围内,共探出多座小岛,此外在其中的三座岛上还发现了殿亭遗址,保存较好的一处长11.4米,宽8.58米,基址是用夯土所筑,四周用砖包起。在遗迹西南侧发现一处呈东西走向的大型廊房建筑,廊房建筑的东端还发现两条并列的下水道,东北流入九州池内。

3、明堂、天堂遗址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所谓明堂,是天子“崇礼其祖,以配上帝”的极为神圣的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制建筑。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轴线上的正殿,明堂也是整个洛阳城中最壮观的建筑物。武则天听政初期(公元688年)“毁乾元殿,以其地作明堂”。据史载:“明堂高98米,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代表四时,各随方色;中层代表十二辰;上层代表二十四气,用圆形方盖,九条龙环绕周围,上面立有一只铁质的凤,高有3米多,外部还用黄金进行修饰。中间用巨大的木土环抱,上下通贯......明堂的最下面,修筑了一条渠,用来辟雍之象,称作万象神宫”。

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又于公元689年又在明堂的旁边建造了礼佛场所“天堂”,主要用以供奉佛像,是武则天的礼佛场所。公元695年正月,明堂、天堂在同一场大火中被烧毁。1986年,为配合洛阳市的基建工程,考古人员又对明堂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

此次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在遗址殿基的中间位置发现了一圆形大柱坑,坑口直径9.8米,坑深大于4米,此应为明堂基址中心柱的位置。在大柱坑的底部还发现了四块由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石的中心位置又发现了一处柱槽,为方形。在发现的巨型柱石的最外围还印刻有两圈细线。此外,在明堂遗址西北部还发现了夯土台基六处,但具体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郭城遗址

郭城的平面近方形,郭城的城墙是由夯土所筑而成,城墙基址宽度可达18米左右。据记载,郭城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南边要比北边更宽一些,城内分布着103个坊区,其中还包含了三个‘市’,并以洛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洛河以南的郭城,又叫洛南里坊区,考古勘探出南北向共计十二条街道,以及东西向共计六条街道。洛河以北的郭城,大部分属于洛北里坊区,勘探出南北向共计四条街道,东西向共计三条街道。郭城共有八面门,分布在南、北、东三个方向。

1、定鼎门遗址

定鼎门为郭城正门,分布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始建于隋大业二年,沿用到北宋灭亡,使用时间长达521年。门址东侧夯墙加宽部分约9.7米,门道中填有不少砖瓦、石灰渣及烧土等,并普遍发现路土,与定鼎门街相对应。经考古勘查发现门址共有三个门道,总宽度达到28米,东西两侧的门道宽度相同,约为7米,中间的门道略宽,达8米,中间的两堵隔墙宽达3米。而由于时间久远中门道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东西两侧的两个门道保存还较为完好,门道内路土上都有车辙的痕迹。此外,在门址南侧的南北向道路上,还清理出密集的人脚印和骆驼蹄印。定鼎门遗址的发现为隋唐城建筑体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载体。

2、洛南里坊遗址

规整的里坊布局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大特色。隋唐洛阳东都城的里坊是城市居民的住宅区,以洛河为界分布在洛河南北两岸,坊内是纵横的街道。关于隋唐洛阳城的里坊的数量有多种说法,文献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据《隋书》载:“里一百三,市三。”《旧唐书》也有载:“都内纵横各1(M紆,街分103坊,2市。”从中可知大都认为是103个里坊,但在《大业杂记》中则记载:“洛南遗址区只有96坊,洛北有30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则认为是126坊,与103坊这个数据略有出入。

经过1960年的考古勘探基本掌握了里坊遗址的布局和各个坊的位置。其中,在洛南共探出八十一坊二市,洛北共探出二十八坊一市。洛南的里坊区排布整齐,内由十字形的街道将其分割为边长为一里的方形区,周围筑坊墙,从而形成棋盘式的分布样式。在里坊里居住的人员不仅有王公贵族和高官显赫,还有周边各民族、外国贵族、胡商和传教的僧侣等。

1992年,考古人员对洛南履道坊内的白居易故居进行了发掘,主要发现了灰坑、宅院、水道、蓄水池、南园、酿酒遗址以及履道坊坊墙等残存遗迹。2011-2012年,考古工作者又对洛阳城南门定鼎门西侧南边的第一坊宁仁坊及其周边区域明教坊、从政坊进行了调查,弄清了其与相邻里坊及外郭城南墙之间的关系。根据多次考古勘探并结合文献资料,考古人员已经基本复原出来了一幅洛阳城郭里坊图。

3、仓窑遗址

隋炀帝时为储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粮食和日用品,在洛阳修建了多座大型仓窑,用以储存粮食的国家仓库。据《通典﹒食货》卷十记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禀尚虚,议为水旱之备,置募运米丁......大业初年,隋炀帝又在通济渠西段,引黄河水入,并新修筑了一些仓窑,如洛口仓、回洛仓、以及含嘉仓等。含嘉仓遗址是隋唐东都洛阳城仓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含嘉仓城分布在宫城东北角之外,东城北面含嘉门北,由城墙、道路、仓窑和管理区等部分组成。唐代前期,含嘉仓一直是当时最大型的官仓之一,在唐代的仓瘰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武则天时期,含嘉仓充当了太仓的作用,主要为皇室和百司提供粮食。唐玄宗统治时期,含嘉仓依旧担负着太仓的职能,储藏着全国将近一半的粮食。1971年和1981年,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对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侧的含嘉仓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基本掌握了仓城范围,发现仓城北墙与洛阳城的北墙吻合,共有四门。遗址内的粮窑分布较为密集,大都成行成排排列,共探出259个粮窑。

考古人员选取了其中的六个粮窑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仓窑大都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窑内且都均经烘烤,并有防潮设施。此外,在仓窑内还出土了少量的遗物。其中,出土的方形铭砖最为重要,铭砖上对仓窑的位置、粮食种类、来源、储量的数量、品种、来源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据仓窑铭砖记载,含嘉仓仓窑储粮以粟和大米为主,而在发掘的仓窑内存有变质碳化的谷子也很好地印证了这点。通过对含嘉仓窑遗址的发掘,为充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挖窑储粮方面的高度创造提供了重要资料。

4、上阳宫遗址

上阳宫是东都洛阳城的主要宫殿,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67年),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听政之所。据《唐会要》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可在此“上游于洛水之北,乘高临下,有登眺之美”。上阳宫内的建筑以华丽著称,唐代诗文中对于上阳宫的华丽恢弘多有咏叹,李庾《东都赋》、王建《上阳宫》等诗文中对此也都有精彩的描述。

5、东城遗址

东城建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位于宫城的东面,自为一城。文献有关此城建造体制记载有所欠缺。整个东城城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330米,南北1000米。东城有南、东、北三面门,分别是承福门、宣仁门、含嘉门,这些门都可通达含嘉城。城中有四条街,分布有尚书省、鸿胪寺、大理寺等中央机构。现今除东面的宣仁门外,遗址大部分都被现代建筑所压,夯墙已破坏无存。

隋唐洛阳城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一是佛教文化。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隋唐时期佛教迅猛发展,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崇信佛教,洛阳城内广建佛寺以供民众礼佛,如洛南里坊区的圣山寺、敬爱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二是园林文化。唐宋时期是洛阳私家园林发展较为繁盛,有“天下名园重洛阳”的美誉,当时的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内就有各类宅园达100多座,如今还遗留着牛僧孺、白居易、邵雍等人的宅园。而这一时期的园林营造技艺、造园艺术等与前代相比趋于成熟,园林中除了自然景观的营建外,更加注重园区的空间艺术的营建。

三是名人文化。隋唐洛阳城作为当时的东都,集结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建宅居住,如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北宋理学家邵雍等。现存洛南里坊区的白居易履道坊宅园就是白居易晚年寓居之所,在这里他完成了传世名作《长恨歌》、《琵琶行》等。再如邵雍安乐窝宅园,这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日常活动起居之所,“安乐窝”的命名充分体现出其乐之心态和悠然闲适的生活追求。四是运河文化。隋唐时期的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公元605年以洛阳为中心开凿隋唐大运河以贯通南北,由此带动了洛阳漕运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回洛仓、含嘉仓等大型仓窑为主的隋唐大运河仓储体系。今天在洛阳还留下了大量与运河有关的文化遗迹。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