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网

山西五台佛光寺旅游 - 五台旅游攻略

2023年8月17日,参观完山西定襄县弘福寺、五台县南禅寺、延庆寺,已是中午过了。午餐来到五台县小集镇的一家小餐馆,吃了一碗削面。晚餐后前往五台县斗村镇佛光村佛光寺。

天色阴沉,快到佛光村的时候开始下雨了。车到佛光寺门口时,已经下大雨了,我就撑着伞冲进大门避雨。

站在山门向寺内望去,佛光寺在大雨中雾气蒙蒙。

差不多一刻钟后,雨开始放晴了。新雨过后,佛光寺呈现出清新美丽的面貌。

该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半山腰。寺庙依势而建,坐东朝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洼,地势开阔。整个寺庙被青松翠柏包围,寺前是山脚下的平原。寺内苍松翠柏,宫殿宏伟,布局稀疏,主奴分明。我很少见到如此宁静、风景如画的佛教寺庙环境。

佛光寺全称佛光真容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路过五台佛光山时,看到那里有一团佛光,于是下令修建寺庙。名曰“佛光寺”。隋唐时期,寺院兴盛,远至日本。唐武宗禁佛时,该寺被毁,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毁寺。唐玄宗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阁旧址上重建佛光寺东殿。从建造时间来看,佛光寺东殿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大雄宝殿,在现存佛殿中位居第二。该国的木结构建筑。

进入寺庙,前院南侧有一座明代所建的嘉兰殿。

建筑有微型斗拱和短檐。精致而不失端庄,格外美丽大方。

沿着佛光寺中轴线向东走,前面有一座唐代的平面八角形石经楼。始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 1937年6月,建设社前往佛光寺,在石经楼前驻足拍照。

中轴线北侧是文殊殿,金代建筑。文殊殿始建于金天徽十五年(公元1137年)。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殿顶脊上的琉璃殿于元朝十一年(公元1351年)烧制。它造型优美,色彩丰富。

檐下的花呢铺地,做成宽阔的斜拱,如盛开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点。

大厅内的梁结构也非常精致。

殿内佛坛上供奉着六尊文殊菩萨及其侍者雕像。她们有着美丽的面孔和丰富的装饰。它们是金代的雕塑文物。殿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为明宣德年间创作。

出了文殊殿,沿寺院中轴线继续向东,拾级而上,到达高台上的东大雄宝殿前。

佛光寺最有价值的就是东大殿。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武宗灭佛之后,殿前的唐代八棱石经幢上就镌刻有佛光寺东大殿“大中十一年一月建造”的铭文。

石经幢上还镌刻有佛光寺东大殿供养人和管理这座大殿日常事务的“佛殿主”宁公遇的信息文字:“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来到佛光寺东大殿前的游客大都会驻足经幢前找寻这两句传递了佛光寺东大殿建造信息的刻文。据说东大殿北次间梁上还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题记文字。

佛光寺东大殿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为黄绿色琉璃瓦制品,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

我留意观察东大殿檐下唐代风格的头拱,见东大殿殿内外柱上古朴的斗拱托起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

当年梁思成先生品评佛光寺东大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风格。

在殿前苍松的映衬下,佛光寺东大殿大殿显得雄伟古朴、劲健绮丽、气度不凡。古建筑如有松柏相伴,相得益彰,实为最佳组合,高古之意韵油然而生。

位于山腰的东大殿,为佛光寺主要建筑,居高临下可俯瞰全寺。

站在殿前远望,雨后青山如黛,寺宇错落有致,古寺山色,风光绝佳。

走进东大殿,精巧结实的梁枋下,殿内佛坛宽及五间,佛坛上有佛、菩萨、弟子、护法等唐代彩塑35尊,这些彩塑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

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坛正中,阿弥陀佛居右,弥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贤,文殊二位菩萨。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侍立。通常寺院都是文殊菩萨在左,普贤在右,而在包括南禅寺、佛光寺等在内的五台山所有寺院中,都将文殊塑在右边,普贤塑在左边。

东大殿内的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都是女儿身,弯弯的娥眉中间还有一点朱点,显得颇具风韵。

围绕着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五百罗汉,为明代塑造。据说佛座背面有一幅唐代壁画,此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还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关于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上的题记墨迹和东大殿建筑,被誉为佛光寺“四绝”。

经指点,我看到东大殿中央佛坛南端扇面墙内壁下方的宁公遇彩塑坐像。此塑像为40岁至50岁之间的唐代贵妇形象,上身着盘领大袖襕衫,双肩覆如意状云肩,腰系金玉方块连缀而成的鹘带,盘腿袖手,面如满月,神闲气定,颇具大唐雍容之气格。此塑像所处位置并不起眼,而今为人注目,在于宁公遇不仅是唐大中年间朝廷敕令重建佛光寺东大殿的“送供人”以及管理这座大殿日常事务的“佛殿主”的身份,也在于1937年营造学社考察佛光寺时林徽因曾与宁公遇像合影而闻名于世。

绕行佛光寺东大殿一周,在殿后我见到了当年营造学社爬入东大殿内上层结构考察的小缺口。想起了梁思成在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感怀:“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俯瞰田陇……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定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当年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在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日本人“中国境内无唐代木建筑”的说法。

东大殿南侧这座平面六角形古塔名为祖师塔,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塔有两层,下层中空,正西面开门,门上有火焰形券拱,塔檐用砖叠涩垒砌;上层各角砌有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拱假门,侧面雕砖破子楼窗,顶部置有覆钵,莲瓣及宝珠。此塔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经历唐武宗会昌灭佛而幸存,殊为不易。

伫立建于唐大中年间佛光寺东大殿前石阶上,内心微澜而平静。我想如果是在夕阳西下时分,万籁俱寂,沐浴着夕阳余晖和晚霞中的佛光寺东大殿该是怎样一幅美丽画面。

据说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有七座佛塔,其中四座为唐塔。司机兼导游未告知,未去。

临别回眸古松掩映下的佛光寺,或许我会再来。

告别佛光寺,前往五台县城的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门旁,俗称西寺,2001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可知广济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 1376年),清代曾重修。广济寺现为五台县博物馆,寺院建筑只剩博物馆办公楼后的广济寺大雄宝殿。

来到大雄宝殿前,见殿前立一座八角形经幢,通高4米,下为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都有造像,刀法简洁古朴,经幢铭文已漫漶不清。幢身之上覆以宝盖,雕饰有覆钵和宝珠,周围浅雕几何图案,绕以璎珞。经幢年代不详,从形体和雕刻技术上看,可能为唐代之物。

广济寺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建于高约两米的砖石台基之上,殿前有大致呈方形的月台。

大雄宝殿为五开间悬山式,大殿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竖匾,为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重修广济寺时之物。

明间平柱头和次间柱头的耍头,是由殿内的四椽栿和乳栿伸出来的并有柱头泥塑,使我想起上午看到的延庆寺。

我留意到大雄宝殿两侧角柱的檐墙上各有两尊彩塑装饰,这样形制未曾见过。

进殿观看,殿内彻上露明造,为扩大内部空间的使用面积,金柱的配置,殿内只用两根金柱,采用减柱法,前槽不设金柱,后槽只用粗大的两根金柱承托内额,大内额之上承四椽。

殿内正中悬“天人利益”木匾,为五台知县王秉韬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书。

大雄宝殿的塑像为元至正年间(公元1335-1340年)的遗物,殿内30尊塑像保存尚完好,有佛、菩萨、第子、金刚等塑像,两侧分别架麟,狮,象,都是元代佳作。佛台上塑“华严三圣”主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详。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塑胁侍菩萨两尊,项戴璎珞,臂饰宝钏,容貌健美。佛台前两侧塑有韦驮、伽蓝,相对而立,威武雄壮。东西两山墙下塑有十八罗汉,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离开广济寺已近下午4时,结束了我的南禅寺、佛光寺之行,到五台县汽车站乘坐五台开往太原东客站的长途汽车返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