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网

莜面栲姥姥

莜面拷栳栳就是深受乔家人喜爱的一种食品。是用上好的莜麦面粉活好,用右手大拇指将一小块在左手掌上一搓,自然成为一个空心的圆柱,一个个排好在蒸笼里蒸熟,吃的时候用羊肉汤煮土豆丁浇汁食用。

莜面拷栳栳不仅香气浓郁,而且莜面所含蛋白质为五谷之首,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就地取材的营养保健食品。

太姥山里面有什么景点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

1.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

山清水秀,广阔的山地盛产林、茶、果、竹等经济作物,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是发展名优特稀农副产品的好基地。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珍品

到宁德后至少要品尝一下魔芋、珠蚶、剑蛏、鸳鸯面以及光饼。

绿雪芽也叫白茶,我国华北及福建产地被广泛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现在太姥山还有一株具有170多年树龄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名曰'绿雪芽'.

周宁魔芋的原料是山中的一种蕨类植物,其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种生物碱,经过加工后成为一种极有弹性的美味食品,热炒凉拌都很好吃。

宁德珠蚶,壳薄肉厚、鲜嫩味美,营养丰富,为酒宴佳品。

霞浦剑蛏,壳薄肉脆、鲜美异常,炖炒蒸煮均为佳肴。

屏南鸳鸯,面色泽透明,口感软滑爽口,有独特的风味。

福安光饼亦称继光饼,相传这是戚继光在闽浙一带平倭时,戚家军的干粮,其实就是将面粉加上精盐、芝麻、葱丝烤制成的小圆饼,香脆可口

2. 太姥山附近还有什么景点

有牛郎岗海滨旅游度假区,位于福鼎市秦屿镇东南方,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23公里,度假区依山面海,与嵛山岛隔海相望。这里气候冬暖夏凉,素以“碧海金沙好消夏”而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至。牛郎岗海滨沙滩平坦、明净,环山绿树成荫,周围礁石造型各异。

有鸳鸯礁、织女洞、海上一线天等自然景观。 景区将海滨浴场自然景观与农业高科技园区、园林观光景区融为一体,分为海滨浴场区、高科技农业园区、垂钓区、鸟岛保护区等18处游览观赏项目,是一处集休闲、旅游、海滨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景区。

屿上的岩石是风雨海浪之杰作,无一块光滑的,或页状,或锥状,或棱状,或柱状,颜色最多是焦褐,间之血红、铁黑、乌青、土黄、乳白,乃风雨与海浪之杰作。

3.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必去

福建旅游必去景点个人认为有厦门方特梦幻王国(强烈推荐)、福州西湖、福州云顶山、宁德太姥山、莆田湄洲岛、连城冠豸山、厦门鼓浪屿、漳州东山岛、漳州火山岛、泰宁大金湖。我对厦门比较熟悉,如果想了解厦门旅游攻略自由行可以私信我哈

4. 太姥山有哪些著名景点

07:00开门。

具体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7日 07:00-17:30(最晚入园17:30);10月8日-次年4月30日 07:00-17:00(最晚入园17:00)。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太姥山区东北端福鼎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太姥山是国内唯一的花岗岩丘陵的地形上发育的峰林地貌的地区,也是国内晶洞花岗岩带上唯一的峰林地貌,于2010年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5.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好玩

太姥山相传为蓝母托踪之地,容成栖息之所,古称仙都,殊绝人境;始于尧封,见重于汉武明皇,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又因东海独崇,峰峦奇奥,云雾多变,气象万千,故以“山海大观”著称,历唐宋以还,盛名久享。进入现代以来,开发旅游,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号为“四绝”,为世人所重。其实,一个“险”字不足以形容太姥山峰的特点,同时,作为太姥山自然景观核心元素的峰峦,因其迷人风姿,获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文吟咏无数,已赋予“太姥峰”深厚的人文蕴藉。

太姥山岳景区五十四峰中 的最高峰名为新月峰,海拔917.3米。名为新月,取意“新出之月”。新月峰可以“观月初上”,也是“观日初上”的绝佳位置。

新月峰顶又有一个名字叫望日台,清代乡人王孙恭在《太姥山记》一文中说:“而所谓新月峰,可以望日出者,即在摩霄背右……后人以此伺朝暾,又号望日台。”清邱椿《太姥指掌》也说:“望日台,即志新月峰。”由于乌龙岗等处也是观日出的好去处,开发旅游后,景区管理处设新月峰顶为一号观日台。

6.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

  太姥山景区很适合长走, 分两条线路,一条是游人多选择的景点密集线路,时长3小时如起点-太姥山庄-将军洞-七星洞-九鲤湖-金鸡报晓-鸿雪洞-夫妻峰-云标石-起点。  一条则是游人稀少线路,时长4小时, 多有上山下山阶梯,很有挑战性。 起点-唐塔-龙潭-摩霄峰-天门寺-龙门洞-白云寺-七星洞-将军洞-璇玑洞-起点。  太姥山景色秀美异常,石头形态各异,如画一般的让人记忆深刻。爬山观景,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可以在山顶看日出,不枉此行。

7. 太姥山主要景点有哪些

917.3米

太姥山镇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下辖镇

太姥山镇,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地处福鼎市东南部,背靠太姥山脉,东临东海,东南濒海与大嵛山隔海相望,南接硖门畲族乡,西邻磻溪镇,北靠白琳镇。辖区土地面积119.0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3平方千米。2018年末,太姥山镇户籍人口57938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太姥山镇车牌代码闽J地理位置福鼎市南部

历史沿革

太姥山镇原属福宁州劝儒乡望海里十都,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福鼎县后,为福鼎县七都;三十一年,始设秦屿巡检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都为秦屿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秦屿镇。

1968年,设秦屿公社。

1987年,复称秦屿镇。

2011年3月21日,更名为太姥山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太姥山镇辖玉池、康湖、金麟、积石、寒碧5个居民委员会,秦屿、建国、吉坑、太阳头、潋城、彭坑、才堡、瓜园、下尾、屯头、斗门、日澳、小筼筜、方家山、太姥洋、孔坪、竹下、仙梅、巨口、樟岐、东星、蒙湾、东埕、洋里、牛郎冈、秦海26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太姥山镇共下辖6个社区,26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金麟街133号。

太姥山镇行政区划详情

秦屿村

建国村

吉坑村

太阳头村

潋城村

彭坑村

才堡村

瓜园村

屯头村

斗门村

日澳村

方家山村

太姥洋村

孔坪村

竹下村

仙梅村

樟岐村

东星村

蒙湾村

东埕村

洋里村

牛郎冈村

秦海村

小筼筜

玉池社区

康湖社区

金麟社区

积石社区

寒碧社区

巨口村

下尾村

/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太姥山镇地处太姥山及其沿海丘陵地带,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及沿海小平原构成。背山靠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髙峰为太姥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滨海平原低地海拔仅3~5米。

气候

太姥山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日照1840小时,年平均气温13.4℃~20.2℃,年平均降水量在1250~2350毫米,无霜期235~300天。

水文

太姥山镇境内溪流纵横,主要有吉溪和洋里溪两大水系。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太姥山镇境内地下矿藏有泥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太姥山镇总人口55675人,男性28763人,占51.7%;女性26912人,占48.3%。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左右,以汉族为主,分布有畲、回、侗、壮、黎、仫佬6个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9.47‰,人口死亡率8.62‰,人口自然增长率0.8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87人。

太姥山镇

2018年末,太姥山镇户籍人口57938人。

2021年,福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太姥山镇人口为56949人。[2]

经济

综述

2011年,太姥山镇实现财税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3%。

2018年,太姥山镇有工业企业138个,其中规模以上1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农业

太姥山镇耕地面积2263多亩,人均耕地0.41亩,是福鼎主粮区之一,素有“福鼎米粮仓”之称。2011年,粮食总产量7808吨,农业总产值4.69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8%,有红豆杉、弹涂鱼、紫菜、茶叶等特色种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人8715元,比上年增长18%。

工业

2011年末,太姥山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工业经济主要以水井头工业集中区、文渡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科技创新,已落成投产企业5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家。“九洋”虾皮、”绿雪芽”有机茶、“一雄”光学望远镜、“石兰”紫菜等众多的名优特产品跻身国家级、省级名牌行列。

商业

2011年末,太姥山镇有商业网点2500多家,超市2家。

交通

太姥山镇有省道沙吕线、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均贯穿境内,分别在辖区内设立太姥山高速互通口和太姥山火车站,紧邻沙埕港和龙安码头,海陆交通便利,近通沙埕、三沙,远出东海直到外洋。年末,镇区桥梁7座,总长度150多米。

2011年末,太姥山镇镇区运行16条线路44辆公交车辆,日客运量3000人次。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太姥山镇有幼儿园8所,幼儿1491人,专任教师98人;小学7所,小学生3440人,小学专任教师260人;初中1所,学生117人,专任教师119人;完中1所,学生2906人(其中高中生1964人,初中生942人),专任教师202人。福鼎四中被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办学水平二级达级高中,被确定为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科研基地学校、宁德市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第一中心小学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

太姥山镇有太姥娘娘文化、畲族文化、渔家文化、穆斯林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多元并存。民间传统社戏有闽剧、木偶戏、布袋戏等,台阁、鱼灯、狮灯、老婆船、踏高跷等民俗文化也独具魅力,有省市级历史文化遗产62处,藤牌舞、太姥娘娘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处。唐灵峰古刹、明嘉靖潋城抗倭古堡、南宋朱熹讲学石湖书院、清定海保卫战爱国将领张朝发墓等文物古迹众多。2011年末,太姥山镇广播电视光缆已全面实现村村通,行政村光缆联网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太姥山镇有甲级乡镇卫生院1所,在职人员176人,医学专业技术人员124人,开放床位100多张,门诊量为1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太姥山镇有敬老院3个,五保幸福园4个设床位120张,供养老年人105人,全镇享有城镇低保户298户527人,农村低保户1232户2705人,五保户415人。

基础设施

é‚®æ ”¿ç”µä¿¡

2011年末,太姥山镇有邮政网点2个,农村通邮率100%。通讯企业3家;固定电话用户8508户;移动电话用户4.1万户;宽带接入用户9806户。

给排水

2011年末,太姥山镇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供电

2011年末,太姥山镇镇区有太姥山110千伏变电站和文渡工业园变电站,年供电1.2亿千瓦时,供电可靠率99.8%。

园林绿化

2011年末,太姥山镇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8.4%,人均绿化面积28.88平方米。

文化

名称来历

太姥山镇原名秦屿镇。据明万历《福宁州志》载,秦屿为秦人避乱之所居。2011年,更名为太姥山镇。

名优特产

四季香芹

秦屿镇秦屿村蔬菜基地是福建省贸易厅的直控蔬菜基地,位于福鼎市秦屿镇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下,距福宁高速公路1000米,面积2000亩,蔬菜品种达36个,一年四季周年供应,是福鼎市的菜篮子基地年产蔬菜9000吨。

福鼎四季香芹是秦屿村的主栽品种。历时20年,周年供应,该品种具有叶柄浓绿,植株形美,风味香翠可口,是上乘佳品,它被评为宁德市名牌产品的称号。经过多年选育,已选育四季香芹一号和四季香芹二号出两个品种。四季香芹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盐外,还含有挥发性芹菜油,具有奇香,促进食欲,同时还有降血、明目、驱风利湿等作用。

晚熟荔枝

荔枝,又名丹荔、离枝,是我国的特产名果。因其果皮鲜红,果肉香甜味美,营养丰富,医药用途广,素有“果中之王”和“果中皇后”之称。秦屿属亚热湿润气候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造成了适宜晚熟荔枝生长的小区气候环境,是闽浙边界地区热量条件种植荔枝最理想的地方。秦屿晚熟荔枝经过科学的改良、选优。所以,秦屿晚熟荔枝具有皮薄核小、肉脆计多、色泽晶莹、细嫩化渣、酸甜适度、芳香四溢的独特风格。该品种单果重20克,可食率65%,含糖量高达26%,比一般荔枝高出8%左右从七月初上市,八月中旬都有出售,比岭南荔枝晚熟一个多月。

旅游

景点

太姥山风景区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境内,北邻温州118公里、南距福州200公里,三面临海,于东海之滨,有“海上仙都”之称,景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太姥山与雁荡山和武夷山成鼎足之势。景区内共有三十六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二岭、一谷。

太姥山镇

太姥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2013年10月11日,国家旅游局授予太姥山旅游景区等10家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景区恢复对外营业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免费。

获得荣誉

2018年,太姥山镇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太姥山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6月29日,太姥山镇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太姥山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8.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介绍

一.太姥山岳

雕像园游览区(太姥娘娘雕像园)

太姥娘娘原名蓝姑,系古越人始祖母,居才山鸿雪洞,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呼为“蓝母”。那年,山里发生麻疹,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小生命,乡亲们无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点,修练成正果,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开闽第一女神。

(二) 国兴寺游览区

1.夫妻峰

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标志性景观。这座山峰被流水节理侵蚀出一条缝隙,顶端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看上去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或为紧紧拥抱,或为男子背驮女子。

2. 十八罗汉岩

国兴寺边,有一组岩峰拔地而起,高低错落,伟岸挺拔,犹如一群走下神龛的罗汉,正风尘仆仆向前疾走,叫“十八罗汉岩”。

3.楞枷宝塔

楞枷宝塔建于唐乾符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其名取之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据《太姥山志》记载,当时该塔“顶上藏金炉、纵隙窥视,隐见其盖。拨以竹枝,铮铮作金响,亦唐时故物也”。

该塔选址合理,游览太姥山时,各个山头均可看到,犹如航标塔;小巧玲珑,高 8.5米,不与高大山体争高,显得十分协调,符合山水美学的规律,反映出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造型别致,为亭阁式石塔,七级八角实心结构,豹脚座塔基上刻有力士、花卉、神兽,各层均有佛龛,下层正中有铭文"楞伽宝塔"四字。据专家考证,唐代八角形塔,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而更显珍贵。

4. 国兴寺

国兴寺俗称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四年(公元 877年)。唐玄宗时,都督辛子言入闽赴任,船经东海,突遇风浪,幸得太姥山神示梦而获救,大为感激,绘图呈奏皇上。唐玄宗置图花萼楼,宣示靖王、宰辅,敕有司春秋致祭"。至乾符四年,僖宗敕建国兴寺于太姥山。寺院规模宏大,有 360根石柱,柱础栏盾遍镂人物、鸟兽、花卉。

9. 太姥山有哪些景点名称

  太姥山景区很适合长走, 分两条线路,一条是游人多选择的景点密集线路,时长3小时如起点-太姥山庄-将军洞-七星洞-九鲤湖-金鸡报晓-鸿雪洞-夫妻峰-云标石-起点。  一条则是游人稀少线路,时长4小时, 多有上山下山阶梯,很有挑战性。 起点-唐塔-龙潭-摩霄峰-天门寺-龙门洞-白云寺-七星洞-将军洞-璇玑洞-起点。  太姥山景色秀美异常,石头形态各异,如画一般的让人记忆深刻。爬山观景,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可以在山顶看日出,不枉此行。

10. 太姥山有什么景点

宁德旅游景点有福安白云山、太姥山、白水洋-鸳鸯溪、国家3A景区-九龙井景区、牛郎岗海滨景区、三都澳、九鲤溪瀑、小白鹭海滨度假村、翠郊古民居、鸳鸯头草场、大嵛山岛、柘荣鸳鸯草场、南湾甲骨文、馒头山、盐田红树林、三都澳、霍童古镇,上金贝、南际山、镜台山风景区等。

静乐美食:莜面栲栳栳,打破传统面食没营养论!

山东馒头蒸得好,河南麦面做得精,山西的面食数不清。

山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细节,除了永远爬不完的上下坡,就是饭馆里那股浓郁的醋香,和山西人对于面食的热爱。

这种热爱并不会随着他们远离故土而消失,相反的,离乡越远他们对于面食和山西醋的爱意,就会越发的浓烈起来。

如果你有几位山西朋友,就会见证到他们对于面食那种深沉的爱意。

我有幸认识的这几位山西朋友,虽然都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但动手能力都还算不错。尤其有一位爱好烹饪的姑娘,社交软件里除了五花八门各色的小点心,最多的就是十分具有山西特色、花样繁多的面类主食了。

她不光手巧,而且在这方面极具天赋。

以往我们一起玩的朋友,但凡看见了什么新鲜的面食、点心,都会下意识问问她能不能做。她一般都只会谦虚的说有时间试试看。但无论是号称千层酥皮的拿破仑蛋糕,还是细如发丝、能轻易穿过针鼻儿的龙须面,过不了几天,她肯定就能近乎完美的还原出来。

但唯独有一样山西的传统面食,虽然曾多次尝试,目前为止甚至都无法完美还原其外貌,因此让她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

|至简中的智慧

莜面栲栳栳这种面食看似简单:烫面、和面,再拿一小块面随便在板子上一推,压成片,随手卷成桶状,上锅蒸熟就行。

但实际上从和面、推卷,到蒸的火候,哪样里都有不小的讲究。

首先,和面必须用即时烧开的沸水,不然莜面不上劲、不成型。

和面时,要边倒水边用工具将水和面搅拌均匀,避免结块。把面搅成有黏性的絮状之后,稍稍晾凉,就必须就着温度及时和成面团。

其次,蒸的时候必须从头到尾用大火,而且严格控制好时间,不然蒸出的栲栳栳或是夹生,或是软塌不够筋道,必然会影响口感。

其实这两样要求,对于烹饪达人们来说并不算太过困难。难就难在把莜面推片和卷成卷上。

姑娘甚至特意打了几个视频电话,向吕梁和太原两地的亲朋好友讨教,可是就算是她那位在吕梁从小吃着莜面栲栳栳长大的姑姑,都没法推出一手带着漂亮面圪尖的栲栳栳。

以至于在她第三次失败的时候,在微信群里带着哭腔跟我们说,她觉得自己愧对山西父老。

“推”栲栳栳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

首先要找个光滑的平面,最好是石制的。因为据那位姑娘说,她尝试过用家里的不锈钢菜板来推,但是金属制品抹油之后摩擦力太低,不好推片。

然后在平面上抹油,从面团上揪下一小块莜面,用两根手指将面按在抹油的部分,轻轻一推。再卷起面皮一个边,按住一滚,就成了一个圆筒状。当然这个圆筒最好卷的粗一些,不然容易站不住。

当然推片也可以借助工具,但如果改“推”为“压”的话,做出的栲栳栳口感筋道要差一些。

其实做不好莜面栲栳栳这事,既不是姑娘不用心,也不代表她做面食的手艺不行。而是栲栳栳这个看似简单的推片过程,其实十分考验手上功夫。别说是她一个面点达人,就是山西一些年轻的面案师傅,都可能做不好它。

没有足够经验,推出的莜面片,整体薄厚容易不均匀,不是过薄了就是过厚了:薄了立不起来,在蒸笼里蒸熟之后就会黏成一坨面;厚了容易夹生,蒸出来的栲栳栳别说口感筋道了,不是硬的咬不动,就是牙碜的下不了嘴。

莜面栲栳栳因为这个推片的过程,在山西一些地区也被叫做“推窝窝”。同时也说明这个步骤,既是栲栳栳这种面食的特点,又对其很重要。

但莜面栲栳栳为什么非要做成这种圆墩墩的桶状,而且还非要上锅蒸呢?

这就得说到莜面这种食材的特性,和古代生活在山西高寒山区的人们,在面食处理方面的巧思了。

产自高寒地区的莜麦,蛋白质、脂肪含量都极高,根据《中华面文化大典》对于莜麦这一谷物的描述,人工种植的莜麦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3%~22%,而一般来说鸡肉、猪肉等肉类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也就在10%~20%左右。

极高的蛋白质和比例较高的非饱和脂类,导致莜麦制成的莜面质地比较粗糙。而且没有面筋蛋白这一成分,也使莜麦无法发酵、并且难以擀压,只能做成死面。完全使用莜面制作的面条,因为缺乏黏性,也是不能直接下水煮的。于是在面食的众多烹饪方法中,蒸反而成了最佳的选择。

(太原的浇汁栲栳栳,这已经是11年的老照片了。)

我国的蒸制面食自然也有很多形状可供选择,但就像前文所说,如果做得太厚、太实,纯莜面制成的面食很难熟透。所以最好制成薄饼。

但是如果做成一大片,一屉一蒸的话显然太过麻烦,于是古人就研究出了现在看来也格外科学、先进的立体蜂窝式形状栲栳栳。

这种看似简单的空心结构,可以让蒸气更大面积的与面制品接触,蜂窝的形式既保证了莜面成品可以保持最小、最佳的蒸制厚度及强度,又最大化了一次性烹饪的食材量。实在是个节省时间、节约了能源的好办法。

|栲栳栳与莜面

我第一次吃莜面栲栳栳,是在2011年的山西太原。当时点这道菜并不是因为谁的推荐,只是因为一路走来,太原大大小小饭馆的门口菜牌上,都出现了这个对外地人来说过于特别名字。

这个四个字中有三个生僻字的食物,别说没吃过了,听都没听说过。

服务员耐心的给我们读了两遍名字:莜面栲栳栳(youmian kao lao lao,谐音“有面烤老老”),山西口音有趣极了,“莜”不读“有”,读“油”;“栳”也不读“老”,读“捞”,而且叠音的时候,第一次向下,第二次向上。

知道我们是外地游客,服务员还特意建议我们把点的两道菜,换成了莜面栲栳栳的经典蘸卤:西红柿鸡蛋和台蘑羊肉臊子。

(这种小窝头说也叫“莜面窝窝”,确实也是莜面做的,但口感没有栲栳栳好,所以不推荐。)

当时我们刚从哈尔滨这个大平原地区到山西,已经被太原市内没完没了的上下坡路,折腾得饥肠辘辘。等到上菜我们就一顿狼吞虎咽,甚至没顾上为这第一顿饭拍照留念。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蒸屉里那一卷一卷犹如加特林枪管排列的软滑面食,已经先配菜一步被吃光了。

新出笼的莜面栲栳栳口感软滑筋道,薄厚适中的空心桶状和莜麦独特的处理方法,会带来一种不同与其他蒸食的特别口感。

咀嚼时会感受到一股介于燕麦与荞麦之间的独特香气,而且吞咽之后口中会有回甘。如果不是莜面的口感略微粗糙的话,甚至让人觉得与江浙用糯米做的云片糕有些相似。

莜面栲栳栳,除了“推窝窝”,还被称为“莜面窝窝”。但在山西的旅途中,我们发现“莜面窝窝”不仅仅指莜面栲栳栳这一种做法,有的地方也指用莜面做的蒸窝头。

山西本地的“面窝窝”种类比较丰富,以玉米面、豌杂面或者栗子面等杂粮为主。吃的时候可以夹菜、也可以蘸料。

但就莜面这一种材料来说,做成下部有洞的小窝头状,口感远不如做成蜂窝状的栲栳栳好吃。所以如果去山西风味餐厅或者山西本地,想要品尝莜面栲栳栳的话,一定要问清楚是否是蜂窝状的那种,不然还可能闹出乌龙。

回忆起当初我们闹出的乌龙,我甚至开始怀疑“栲栳栳”这种形状,是不是从“面窝窝”逐渐演化过来的。因为跟东北那种底下的孔,大小只够插一个手指头的窝头不一样,山西的窝头下面的孔通常非常大。大到形成一个穹拱形,整个窝头都像一个弧形的小盖子一样。

如果古代人发现,莜面的窝头,做得越薄越可口。并且受到了窝头孔洞的启发,因而对莜面窝窝蒸制时的通气孔做出改良,设计出了现在这种蜂巢状的栲栳栳,也是有可能的。

|诞生于高寒山地之间的高热量美食

其实也不只是“莜面栲栳栳”和“莜面窝窝”名称存在混淆问题。就连莜麦这种粮食本身,也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当做平时吃的“燕麦”,将其与起源于欧洲的皮燕麦弄混。

因为莜麦与我们平时当做早餐的皮燕麦,都是早熟禾亚科燕麦属植物,无论是植物长相还是种子的样子,都十分相近。甚至被称为“裸燕麦”的莜麦,在国内也有与“皮燕麦”相同的“玉麦”和“油麦”这两个别名。

鉴于莜麦仅在我国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等牧区或半牧区栽种较多,所以不常接触这种谷物的人分不清楚,也实属情有可原。

但作为一种从我国传播出去的粮食品种,在原产地被人工栽培了至少三千多年之后,本国人大多数却不认得自己了,总觉得莜麦真是既寂寞又委屈啊。

莜麦除了油麦、玉麦,在东北地区还有“铃铛麦”这样形象的名字。作为我国十分古老的传统粮食作物之一,莜麦具有生长期短、抗旱能力强和对土壤有较强适应性等特点。而且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等特点,它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杂粮之一。

在山西,莜麦曾经是独属吕梁、雁北和晋中的高寒山区特产。当初大多数种植莜麦的地区,人们大多因为高原的高寒、干旱和缺水过得十分清苦。由于没有多余的水来灌溉农田,这些地区的人们真的是要“靠天吃饭”。

如果莜麦抽穗的时期,老天不下雨,那么最后收成的时候,一亩地产的莜麦可能还装不满两个面口袋。更坏的时候,一亩地才产几十斤,如果是普通粮食,很可能连一家人当季的口粮都不够。

这时候,莜麦营养丰富、高热量和高蛋白的优势就被凸显出来了。山西自古有莜麦面食流传的地区,几乎有都相似的民谚流传,比如静乐的“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或者大同的“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

吃莜麦面食物耐饿,是所有人的共识。

其实像我这种往上数两代都是平原地区长大的人,虽然能够理解在过去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劳动人民对于热量的强烈需求,以及耐饿食物对于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但是总觉得这个“十里豆面饿断腰”、“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实在有些夸张。

在上个世纪大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里,大多数劳动人民是很难吃上大米、白面这样细粮的,所以全国各地都有着类似莜麦这种粗粮代替品。

我姥姥年轻的那个时代,东北普通人大多数的主粮都是高粱米、苞米面、荞麦面和小米之类的。那时候虽然也有公交,但是为了省钱,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步行去比较远的地方。动辄徒步走个三、四十里,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荞麦面有这么不顶饿。

其实关于这点,或许就要考虑到山西的地貌原因了。

山西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黄土高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其山地、丘陵的面积在全省总面积中高达百分之八十。

这就说明,如果你去山西旅行,那么你很大概率也会每天在坡与坡之间来来回回,然后莫名其妙就因为高于平日平地行走的体力消耗,开始饥肠辘辘。

只是不知道最初,到底是我们智慧的先祖,发现了莜麦这种适合黄土高原高寒带种植的粮食将其移植到此,还是高寒山区的气候将莜麦最终驯化成了高热量、高脂肪的特别谷物。

如果仔细想想,就忍不住要感慨造化的奇妙和先人的智慧: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高寒山区,人们不但种植莜麦这种特别的粮食,而且还发明出了结构如此精妙、吃法丰富、口味极佳的栲栳栳。

虽然前人无法驯服大自然,却仍然顽强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的新的饮食乐趣。

|雁北、静乐,民俗中的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这个名字,并不是来自“栲栳山”等地名,而是来自山西一种编织圆筒状容器。这种容器俗称“笆斗”或“栲栳”。“栲”是一类植物的泛称,而“栳”指的是一种用条状植物编成的容器。

除此外,雁北、吕梁等地民间还赋予了莜面栲栳栳“犒劳”、“牢靠”和“和睦”的美意。

在莜面栲栳栳的发源地静乐,莜面是最家常不过的饭食,也是曾经最好的饭了。莜面栲栳栳不光是静乐人待客宴席必备的食物之一,而且每逢节庆,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寿诞、满月,席面上总少不了的一道面食。

就连大年三十,静乐家家户户也都要吃一顿“接年莜面”,取来年“争气”的好意头。

在雁北地区还有这样一句民谚:“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蛋、大皮袄。”

听说在过去,雁北地区的新媳妇过门后,第一次做饭,必须做一道莜面来展示自己的厨艺水平不差;而新女婿春节上门给老丈人拜年,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

莜麦好吃不好做,于是在流传中还产生了“四熟”的制作要点。按照我那位山西朋友的话说,如果没有这“四熟”,手艺再好,做出的栲栳栳也不会好吃:

1. 选用莜麦要彻底成“熟”

2. 莜麦磨粉前,需要炒“熟”

3. 和面时,必须用开水将莜面烫“熟”

4. 做好的莜面,要彻底蒸“熟”

虽然在雁北、吕梁等地的民俗中,莜面栲栳栳最传统的吃法是蒸好蘸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食材的丰富,莜面栲栳栳也发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吃法,除了现在比较普遍的浇汁还发展出了干煸、油炸等新鲜做法。

(山西的干煸莜面栲栳栳,香脆解馋。)

山西面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蘸料和配菜:一讲小料、二讲浇头、三讲菜码。

莜面栲栳栳的小料和浇头,从风味独特的山西老醋、酸菜汁、西红柿酱到台蘑羊肉汤,口味不一而足,选择丰俭由人。而菜码,更是从乡土小菜到山珍海味,可以随心而定。

味道醇厚、筋道的莜面,蘸上煮得浓浓的羊肉汤,再夹上一点滑口的台蘑和喷香的羊肉,一口下去不仅仅补充了能量,又充分的满足了口腹之欲。

可以说,莜面栲栳栳这道极具地方特色的面食,将山西面食的优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可能正因如此,已经阔别山西九年之久的我,才会依然对这道面食念念不忘。

即便发现可以买到速食的半成品,我还是一边掏钱赞助了那位山西姑娘“研制”莜面栲栳栳的厨房材料,一边流着口水期待着这个夏天能够吃到热气腾腾的新鲜莜面栲栳栳。

这或许就是正牌吃货对于美食的执着吧……

来源:春秋儿絮语

山西美食小吃:莜面栲栳栳简单介绍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àolaola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在河北省张家口的张北县,赤城县,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崇礼县,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及察哈尔右翼中旗、锡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云县、天镇县、阳高县也比较被大家所欢迎。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制作材料

莜面500克,白面少许,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干辣椒5个,酱油50克,精盐15克,葱,姜,胡椒粉,香菜,桂皮各少许。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莜面”可制作十几钟花色品种供人们享受。“栲栳栳”是十几个品种的代表。

制作方法①打卤:将羊肉剁成粒;

②炒锅放素油烧热,放花椒、桂皮炸出香捞出不用,投入姜,葱末,煸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精盐,辣椒末和鲜汤,胡椒粉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烂即成浇头;

③制栳栳:将莜面倒入盆内加适量白面搅匀,倒入开水烫面,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铁皮案上推成猫舌状,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上急火蒸10分钟即可;

④食时,将栳栳盛在碗里,浇入卤汁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

制作要点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

莜面必须滚沸的开水和面坯,开始和面边倒水边搅拌,使莜面雪花状时,也就是面盒内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凉即可用手和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稍许时间,揪成小块再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趁热搓条,揪成猫舍形状的又薄又匀的片儿,接着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象蜜蜂巢一样,放在沸水锅上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了“栲栳栳”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

历史由来

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