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网

全晋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

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建新馆于今址。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头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界,脊柱间各设将军门一座,明间两扇黑漆门扉绘有工笔重彩门神,并置抱鼓石一对。以脊柱为界,前为海棠轩,后为鹤胫轩,梁枋饰以戏文浮雕。头门左右为水磨砖贴面八字墙,壁面各饰砖雕团龙,环以缠枝纹,顶覆瓦垄起脊,檐下抛枋雕饰戏文。墙下承青石须弥座,雕以"鹿鹤同春"、"狮子滚绣球"之属。左右八字墙后各建楼阁式方形吹鼓亭一座,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外,似双阙耸峙,与头门戗角相交,呈参差错落之势。昔日门前更有河埠及弧形隔河照墙,墙嵌砖刻"乾坤正气"四字,惜均毁于50年代末填河之役。

戏楼两层,底层为仪门及两廊,楼层由北向南伸出式戏台、横列五开间的后台和左右各纵联五间的厢楼组合而成。戏台歇山顶,双戗飞翘。额枋雕饰龙凤及戏文图案,正面悬垂木雕花篮、狮子各一对。戏台面阔6.55米,进深6.24米,高2.7米,脊高约10米。台顶穹窿状藻井直径约3米,高2米余,由632个木雕构件榫卯组成旋转放射纹饰,金碧辉煌,绚丽多彩,且有聚音作用。此台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正殿面对戏楼,台基高出地面约1.3米。原殿面阔五间,筒瓦悬山顶,1976年1月失火烧毁。现有正殿系1986年将原灵鹫寺大殿梁架构件移建改筑而成,单檐歇山造,轩敞高爽。

东路共四进,面阔都是三间,依次为门房、厅堂和前后楼,楼房之间以厢房贯通,现仍散为民居。西路建有门房、桂花厅(又称鸳鸯厅)和楠木厅等,两厅之间为庭园,点缀湖石、曲沼、花木,小巧玲珑,别具一格。

苏州原有会馆公所百余处,全晋会馆较好地保存了原建筑的精华,成为一处完整的典型会馆建筑群。会馆中路系迎宾、祭祀、演戏酬神之所,建筑为庙堂殿宇式,崇脊筒瓦,精雕细刻,飞金涌碧,宏伟庄重,且具有山西建筑特色。东西两路为客商议事、寄宿、存货及管理用房,类同苏州第宅庭园建筑。

全晋会馆自1958年至1984年,曾先后被用作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及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东路及西北隅则散为民居。及至-后,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正殿焚毁,戏台濒临坍塌。经过两年筹划,于1983年10月动工整修,1984年6月使用单位全部迁出,中路、西路建筑全面大修,并移建正殿,重建庭园,会馆原貌基本恢复。唯东路及西北隅房屋尚待修复。1986年10月,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舍正式对外开放,辟有昆剧、评弹、苏剧、民族乐器等专题陈列,还有古典戏台和清式茶园书场两处复原式陈列兼演出场所。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了20多万中外贵宾和观众,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

类型:博物馆表演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512-67275338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参观免票,看表演40-50元不等。

曲沃晋国博物馆,一个拥有中国最大商周时期车马坑的神秘博物馆

曲沃,文化古都,历史上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晋国建都之地,史称“天府雄风、三晋重地”,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一个地道的历史名县。

曲沃县曲村有一处“天马遗址”,根据天马遗址修建出山西省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晋国博物馆,这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

在天马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国都候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晋国博物馆自2009年开始破土修建,于2014年10月正式开馆,期间一直倍受人们关注。

晋国博物馆拥有着中国商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这座车马坑呈平面长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至15米,出土战车48辆,战马105匹,是迄今为止中国早600年。这座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车马坑是晋国博物馆的一大看点之一。

晋国博物馆占地124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下沉广场,遗址保护厅,出土文物陈列厅,临时展厅、嘉禾台、办公及设备用房等,馆外还建有广场、祭坛、石牌坊、停车场、旅游商品购物品、餐饮等附属设施,是一处功能齐全、设备完整的旅游休闲地。除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时期的车马坑,馆内还珍藏着从天马遗址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

中国出土的唯一一座鸟尊,如今已经被作为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

从天马遗址出土的兔尊,作为乘酒器物,以兔子作为主要形象的历史文物并不多见,因此十分珍贵。

以及最早火锅造型的温鼎,与兔尊同等珍贵的猪尊,以及能体现古人智慧的三足器皿等,都是在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

馆内还陈列着形象逼真的蜡像,整个造像形象逼真,别致独特。晋国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二楼是晋国的遗址,晋国博物馆跟中国其他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临汾曲沃晋国博物馆是建在遗址上方,沿着楼梯走到二楼整个晋国遗址就呈现在眼前,在这出土的3个时代的晋侯晋夫人墓,从棺椁到陪葬品都能一一看清楚。

晋国博物馆二楼作为晋国遗址的展示处,这种独特的展示方式作为国内第一个博物馆展示形式,既开辟了博物馆陈列的新方式,还给了游客一种全新的体验。

门票价格:50元/人

1037•西夏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0年12月21日,经报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核定74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21家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25家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其中西夏博物馆被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于1998年9月正式开馆,2018年9月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根据申遗需要西夏博物馆迁址新建,新馆于2019年6月12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展陈面积5400平方米。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建筑构件、石器石刻、瓷器、绢画、雕塑造像等类型,基本陈列特色突出,分为西夏史、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保护与传承等部分,结合雕塑、模型、场景、多媒体等手段,多角度展示了西夏历史脉络及西夏陵建筑特色。

随着二级博物馆的核定,西夏博物馆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水平,丰富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西夏博物馆基本陈列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作用,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景区资讯

希望在试行开放的参观接待中得到更多游客的宝贵意见和反馈,以便于我们进一步改进提升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接待服务工作。

景区地址: 银川南绕城高速110国道交叉口以南500米处即到。

景区售票时间:08:00-16:30

西夏博物馆开放时间:08:00-18:00

西夏陵遗址区开放时间:08:00-19:00

三号陵——双陵发车时间

夏季:10:00—17:00

冬季:10 : 00—16:00

景区交通方式:

公交线路:

新月广场—西夏陵旅游专线车每日一班

发车时间: 09:30

返回时间:14:00

票价:8元/人(单程)

自驾线路:

自驾线路一:由银川市区沿北京路向西行驶至路尽头,丁字路口处左拐上110国道,向南直行6公里即到。

自驾线路二:由银川市区上南绕城高速向西直行至高速尽头,左拐上110国道向南直行500米即到。

扫描走进西夏博物馆

东莞市石龙博物馆荣升“国家三级博物馆” 是全省镇级馆中唯一国家三级博物馆

石龙博物馆再升级!3月24日,东莞市石龙镇在石龙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石龙博物馆正式升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据了解,这是全省镇级馆中唯一的国家三级博物馆。

全年免费开放300天以上 年均接待观众4万多人次

石龙博物馆于2009年5月30日正式开馆,位于石龙镇人民广场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有登记的各类馆藏品1000多件,是集历史、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服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评为“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东莞市未成年人素质拓展基地”。

石龙博物馆共有6层,首层为展览厅,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文物、科普等展览,是石龙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二层为石龙历史陈列展厅,展出实物资料200余件,以时间为轴线详细介绍了石龙历史,重点展示了明清商贸经济、民国“东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石龙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

作为一间纯公益性文化宣传场所,石龙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300天以上,是展示石龙形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文化建设阵地和重要平台。石龙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引进、主办、承办各类展览百余个,举办专题讲座和宣讲过百场,接待观众年均4万多人次。

探讨合作新模式 推动馆校有机衔接

揭牌仪式上石龙镇委副书记张彤飚,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以及石龙博物馆负责人共同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牌匾进行揭牌。石龙镇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共同见证石龙博物馆升级为全省镇级馆中唯一的国家三级博物馆。

当天,石龙镇文博场馆与校园合作共建座谈会在石龙文化馆开展,共同探讨校馆合作新模式,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

座谈会上,张彤飚积极为石龙镇文博场馆“代言”,他向石龙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介绍,东莞十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中,石龙博物馆、东征博物馆等被纳入其中,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地点,值得中小学生前往参观了解东征历史。另外,石龙镇文化和旅游部门也可以打破空间,上门为学校办展演出提供技能指导和支持,共同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会上,不少学校校长表示非常期待与石龙镇有关场馆开展合作共建,将学习由校园、课堂延伸至博物馆、文化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石忠情 通讯员:石龙融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