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网

炸油香

在回族独具特色的面点食品中,炸油香被看做是真主赐予给穆斯林的圣洁、佳美的食品,只有在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时才能炸制油香,相互赠送,以示祝福和纪念。

虽然油香炸制起来十分简单,只需把发酵好的面粉做成圆饼、下锅用油炸熟即成。但炸制之前需洗手、焚香,以示态度虔诚。

虽然油香炸制起来十分简单,只需把发酵好的面粉做成圆饼、下锅用油炸熟即成。但炸制之前需洗手、焚香,以示态度虔诚。

关于炸油香的来历,在回族中有这样的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时,历尽磨难,屡遭古莱什部落贵族、富商的-。于是,默罕默德让信徒分批迁往麦地那。当他也来到这里的时候,受到全城穆斯林的热烈欢迎。面对争相邀请高贵的先知到家做客的热诚信徒,穆罕默德松开骆驼的缰绳,随它信步走到阿尤布老汉家门口。喜出望外的阿尤布老汉用上等的面粉、最好的香油为穆圣炸制了香美的油饼。穆圣对油饼赞不绝口,并向众人分食。在众人的要求下,穆罕默德为油饼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油香。穆圣在阿尤布老汉家吃油香的故事传开后,人们便有了在节庆和婚丧大事时炸制油香相互赠送的习俗,油香也成为一种神圣的食品。

做法:

1、面粉加入一点盐、泡打粉、酵母粉用温水和好后,发酵至两倍大小,取出后,放至室温,揪成小剂子,分别擀薄(类似于包子皮);

2、油温达到400度左右吧。把擀好的面皮放入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代代相传的房山美食 回味绵长的大安山炸油香

每次去京郊房山,总会有一快朵颐的小惊喜。

房山多丘陵,果树品种颇丰富,有毛桃、海棠、樱桃、杏、梨、核桃等,但皆体小。野菜品类亦颇丰富,只是记不住名。又如黄花、香椿、花椒、山茶等,味道浓郁。去大安山看到了层层梯田,号称是“京郊最美的梯田”,其中若干种黄花,也成为一道怡人美景。还有一种野菜当地叫“根儿菜”,茎可凉拌,叶可做馅,清香可口。“根儿菜”还有个奇妙之处:叶子扒下,便会迅速重新长出。但房山蔬果产量低,当地人曾试移至平原,则味索然,很奇怪,大概与山区土质、水、气候有关。

除此,房山美食也很令人指动。我品尝过房山山村的扁豆焖饭,那里的扁豆有很多种,十分美味,只是产量低。这次来房山,头一次品味大安山最有名气的特色小吃“炸油香”,“香”,读音应读为“性”,轻声。炸油香类似油饼,但体形更小巧,呈菱形状,刚出锅时热气膨松,色泽金黄,口感软嫩,可蘸蜂蜜或白糖趁热吃,回味绵长。

炸油香,在过去的乡村被视为佳肴,庄户人家一年到头也舍不得吃上一回,只有贵客或新姑爷上门才会上桌,也不像如今想做多少就做多少!由此想起我的老家山东招远,也有炸油香的习俗,在春节前做好准备过节之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中也只能享受这一次。那时老家人来北京,总会带些油香当做礼品。但老家的油香比大安山的油香体形厚实,呈长方浑圆状,面发得硬一些。从炸油香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

经询,大安山炸油香工艺、用料看似简单,无非普通的白面或玉米面,和面时放盐少许,饧面后入锅油炸。关键的技术是和面,水的温度要适中,温度低发不起来,温度高则会将面“烫死”。面硬炸时如硬板,面软则蜷缩不好看,口感都会欠佳。据说入油锅炸时用筷子翻动更需要技巧和功夫。过去当地炸油香讲究用杏核油,其它油皆不如杏核油炸出的油香可口,其中有何奥秘,尚不可知。

当地人说炸油香在大安山传了祖祖辈辈,但出处缘何?谁也说不清。城内的老北京人只食炸油饼(油条传进来很晚)、油糕、排叉、麻团等几种。回族有炸油香的传统,油香是小圆饼状,历史甚为悠久,传说是穆罕默德的一名信众用香油炸饼请他品尝,遂起名“油香”。回族的油香也比大安山的油香厚一些,逢喜庆婚丧当作馈赠之物。我单 位一位回族同事去世,几位同事去吊唁,辞去时每人被奉赠一包油香,可见也是尊贵的礼节。

其实,油炸面食的历史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楚辞》“招魂”出现“粔籹”一词,朱熹《楚辞集注》说是:“环饼也。吴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饮食杂俎》中具体说就是“类似后代馓子的油炸食品”。魏晋时的《齐民要术》中仍有“膏环”,以秫稻粉加蜜,在铛中油煎,在唐代传入日本。书中还提到“截饼”,用牛羊乳调面油炸,这会不会是后代油香的原型,不敢武断。还有“细环饼”,也是油炸面食,记述是口感“美脆”。

宋元时出现炸春卷、麻团、油炸馃子,馃子不是油条,而是花色油炸的点心。《东京梦华录》提到“油饼”,大概并非今天的炸油饼。油条其实并非如传说是宋代人痛恨秦桧而发明,油条的制法据专家考证是明清时才出现的。袁枚《随园食单》列“油炸鬼”,是陕西面食,应是油条。清代有“油追”(加食字旁),各地叫法不一,其实是麻团。清代山东有“油旋”(加食字旁),不知何状,但据字形看是不是今天的炸麻花?

油香是否受到炸油饼的影响演化而来?清代苏州有“清油饼”“夹油饼”,是否即北方所说炸油饼,也值得考证。元代以来,清真食品广为汉民所喜爱。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融合,食品也受到了影响。具体到房山大安山的“炸油香”,源自少数民族的食品?还是从南方传过来的?抑或是房山人的发明?这是很令人生发兴趣的。

不过,大安山祖祖辈辈传下来炸油香,大安山人早已认定这里就是老家,扎根、光大,香溢群山,代代相传,齿有余香……

福建漳平特色小吃“油炸粿”,当地卖两毛钱一个,外酥里软特别香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光是小吃的种类就多到数不清了,而且每个地方的小吃都是不一样的,毕竟这饮食习惯不同,这美食自然也是各具特色的。像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全国各地旅游,这样就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了,例如厦门的竹笋冻、云南的鲜花饼等。

今天小优就来跟大家分享福建漳平一种超实惠的特色小吃,当地只卖两毛钱一个,看这价格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真是太便宜了,而且当地人都是从小吃到大的,这就是油炸粿了。其实这种油炸粿是纯天然的传统小吃,用的都是纯天然食材,只有大米、黄豆、香葱和盐,仅此而已。

在漳平,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油炸粿,因为这制作方法真是太简单了,一看就会了,但是如今人们都没时间做,所以想吃就得去街上买啦。其实这油炸粿只需要提前浸泡好大米、黄豆,然后用石磨一同磨成米浆,质地要比较粘稠,所以水就不能加太多了,到最后变成米糊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就在米糊里加入香葱和盐,搅拌均匀就行,然后热锅倒油,把做油炸粿的模具放到油里加热,再倒一勺米浆在模具上,慢慢的放入锅中油炸,等底下一熟透就会自动脱模了,最后炸到色泽金黄,外表酥脆就可以出锅了。看这油炸粿还挺像小蛋糕的,一看就很有食欲了。

虽说这油炸粿是油炸食品,但是吃起来一点都不油腻,反而是很清爽可口的,一口咬下外酥里软,香而不腻,带有一点点咸味,真是美味好吃。其实在漳平,这油炸粿也是当地人很喜欢的一种小吃,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人手一个,尅安这油炸粿有多美味了,关键是两毛钱一个也太实惠了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呢?

武穴市上庙口飘香的臭豆腐,是一对世纪老人油炸出的精致情诗!

湖北建红影视文化传媒官方帐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我的文友老庄最近火了,他用犀利的视角写了武穴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卖臭豆腐的故事,被大家乐传!

对于土生土长的老武穴来说,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吃也是最最钟爱武穴的千千万万理由之一,而这些小吃,绝非舶来的精致奢华的肯德基牛排大餐,加盟的妙趣横生的缤纷年华主题餐厅。武穴虽没有百年老字号小吃店的历史浸润,但永宁菜市场刚从锅里包出来的有温度的卷尖、农家冬日炭火土炉里跳跃的佛手山药炖排骨、钟厂巷子里香飘四溢的软绵绵炒粉、上庙口的三十几年不变金黄臭豆腐,永宁大道小店里冒热气的汤包等,无不都在诱惑并挑战着每一个踱步而过人的味蕾,并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武穴舌尖上美味的亲切记忆。

一个关于难忘的小吃记忆之于一个城市,就好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之于女人,是点缀,是情怀,是遇见后时光的停滞。如果这些形容还不贴切的话,那只能这样比喻了:它就是一首岁月带给这个城市的精致情诗,这样的形容对于有着一定历史厚重感的臭豆腐来说,或许是再恰当不过了。

而在武穴人眼里,上庙口的臭豆腐,香气飘十里,口水落九天,绝对就是这首首梦中情诗中的精品。如今八户塘填了,河街拆了,杨树林砍了,钢筋水泥替代了刘家巷的小木楼,一些旅居他乡的游子,可以不记得武穴的高楼大厦,但只要上庙口的臭豆腐一经提起,熟悉而顽固,宛若一个精确的味觉定位系统,立刻就能触发出瓢泼大雨般的汹涌记忆,和潜伏已久的舌尖热情。

当然,这种触发对依然生活在武穴小城的你来说,就是每天下午四点左右直接迈开双腿,穿过后坝街,穿过保康路,穿过女儿村,穿过刘家巷,朝着上庙口的方向。而对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武穴人而言就有些不公平了,时空无法即时穿越,故乡这个符号,或许只剩下让他们魂牵梦系的小吃的味道。宛若你爱一个人,他却不在你身边。幸好有下面的图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虚幻的臭豆腐美食之旅吧。

无论周遭如何喧嚣,只要炉火一生起,老两口心都会默契地沉醉在油炸臭豆腐的安静世界里夫唱妇和,一产一销。这种三十六年烟熏火烤的场景,或许就是一代人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多像小时候父母在柴火灶前燃起的动人烟火。我们知道,锅里面跳动的美食,就是滋养我们一辈子的妈妈味道。

卖臭豆腐的这对老夫妻,是武穴三十六年来的不老传奇。

传奇的男主角名叫游传良,湖北ç ›‘利人。谈起他的年龄,很多人只得仰望了,96岁是一个世纪老人梦幻般的年龄。老人尽管头发胡子全白,却也耳聪目明,身体硬朗,一口浓重的乡音向我讲述着他和她以及臭豆腐的故事。老人说,很多人关注过他,但像我这样正儿八经地几小时访谈他,貌似还是第一次。

游老爷子年轻时当过兵,据他自己讲是与原子弹有关的兵种,厉害吧。一次偶然的机会来武穴开会,便遇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另一个人,也就是本文的女一号已八十岁的游婆婆,便一路追随而来。

上庙口是老两口朝夕相伴的大舞台。三十六年来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主角却从未更换缺席过。每天下午3时左右,他们开始忙碌起来。36年的这份工作经验,他俩以用料新鲜、考究、规矩、实在见长,而且价廉物美,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老人每天一般只炸出600多块臭豆腐,由于生意火爆,不出三小时便鸣金收兵。老人忙完了,坐在长凳上小歇息一会。此时远处一片葱绿中有颗合欢树,这个季节树梢挂满了粉红色的丝丝绒花,远远望去一片温馨浪漫。一阵微风吹来,合欢叶子优美的随风摆动,摇动着曼妙的舞姿。此时时光停滞,远处合欢树的恬静,老人慈祥的面孔,小鸟的欢歌笑语......构成了上庙口一幅和谐的画面。

二人夫唱妇和,分工明确。游婆婆一直是油锅旁身手矫健的战士,凭经验就能准确判断油锅温度,这完全有赖于她的丰富经验。她将冲洗后的臭豆腐,一块又一块,麻利地散落到油锅里。四四方方的臭豆腐在油温的作用下,慢慢膨胀,臭豆腐表面形成一层绵密的小泡,内里呈蜂窝状。上下翻动几分钟后浮起来,游婆婆迅速捞起臭豆腐,控油出锅,放在一旁的油漏网中。

金灿灿、香馥馥,那真是唇齿留味,外表酥脆,里层嫩滑。小摊古旧简陋,那油漆斑驳的木桌,那锈迹斑斑的钢制灶台,都似乎把我们一一拉回三十年前的记忆,却丝毫不影响大家对臭豆腐的钟爱。常常有美女要上一大份,在路上边走边吃,大快朵颐先过下嘴瘾再说,全然不顾什么淑女风范。在食客看来,有了美味的臭豆腐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满足而且有滋有味。

游老爷子则负责调理汤料和收款。他用的是一种独家秘制的高汤,加上葱酱油糖盐姜胡椒粉的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金黄的臭豆腐,只要浇上老爷子的高汤滋润,初入口时,轻轻一咬,喷喷香,热乎乎,汤汁瞬间在唇齿间蔓延,酥脆的外皮上似乎满是美味分子跳跃。继续口嚼,其独有的香味便慢慢绽开在嘴里,再嚼片刻,便有欲罢不能,停不下吃的冲动了。顷刻之间,即使不是资深吃货,也会馋虫附体,十块豆腐嗖嗖下肚,汤料呼呼一扫而光,抹一把嘴,打一个响亮的饱嗝,那管它嘴唇通红,涕泪交加。

从没有听过他们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慕名而来。召唤他们的不仅仅是熟悉的老人,更有熟悉的味道。也许只有亲临小摊,用虔诚的姿势,恭敬站在二老面前,才能享用这种岁月洗礼带来的历史厚重,才对得起这对幸福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对老手艺的坚守,也恰如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情

对纯朴的老两口来说,油炸臭豆腐,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巧,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生活方式的坚守和情怀。平常的豆腐与浓烈的热油煎熬,加上厚重香浓的汤料滋润,平凡的食材蜕变成非凡的味道,配上一个咸鸭蛋,就能带给人们一天对美味的向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和故土、乡情、怀旧、勤劳、坚持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一些食客们几乎分不清自己吃的到底是滋味,还是情怀。

三十六年前,生育了五个子女的游老爷子从体制里退休。为了弥补家庭开支过大的烦恼,二老便架起油锅炸起了臭豆腐。当我们许多人都在开始享用人生晚景的时候,他却在六十岁开启了人生新的远航。三十多年了,风雨相伴,劳燕同舟,这对坚忍的丈夫和勤劳的妻子,其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是武穴一段不老的神话,给了这一路陪伴我们的家乡味道赋予了更加神秘的传奇色彩。

美食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在人们记忆中复苏,无需刻意,不用召唤,寥寥几句文字,就足以撩动心扉,一切那么顺其自然。本地媒体曾经让二老登上了头条,这种穿越世纪的味道,曾是那样的激动过人们的味蕾,从大家的跟帖热议中略见一斑。

游老爷子的臭豆腐食客如云。无论在寻常百姓家的饭桌上,还是街头琳琅满目的小吃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张本地小吃的闪亮名片。是啊,美食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也可以丰满一个城市的鲜活记忆。臭豆腐或许不是这个小城最美的佳肴,之所以令人难忘,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昂贵,食材有多么的稀缺,而是在于它对于你的意义,也许它征服你的不只是味蕾,或许还有那些难忘岁月的故土情结,老人相濡以沫的不老爱情,因此被大家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内涵。

他们每天推着自制轮车准时出摊,一张张挑剔的嘴或许攥着零钱翘盼已久。“做臭豆腐,必须货真价实。现在有人偷懒,用化学品染黑豆腐,那怎么行?做生意,要讲良心的。我做了三十六年臭豆腐了,汤料怎么配,豆腐怎么做,容不下一点马虎。”

三十几年来,什么食客都见过了,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老爷子边说边数起了今天的零钱。总的来讲,武穴这个小城很温暖,尤其是城管。也有偶尔收了假钱的时候,至于说吃了不付钱的人,没有。

数钱间隙,老人自豪的告诉我,不少食客在此打包购买,赠予朋友作为礼物。最远带到了国外,已经有日本朝鲜美国韩国等十五个国家游子享用了他这一口家乡的味道,怎么样,国际水准了吧。得意处,他竟然给我飚了几句我听不懂的日语,厉害吧。

老爷子说,做大小生意都要舍得,不舍不得。他还与我畅谈起了人生,在我的手心上写下了他教育晚辈必戒的懒贪馋变四个字,并具体做了解释。老人一辈子闯荡,带来家业殷实,儿孙满堂。老两口的劳顿奔波给了其晚辈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子女们都沐浴着二老的阳光幸福成长。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是一生从不浪费,现在的衣服都是晚辈的淘汰品。因为勤劳节俭,老人近年还全资买了栋单门独院供晚辈居住,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你可能认为这应该是老人献给后辈的最大的作品吧,我却不以为然,最大的作品也许不是物质化的房子,而应该是几十年来风雨劳顿、坚忍勤劳的付出精神,夫妻相濡以沫一路陪伴缔造出的家乡味道。

老爷子很健谈,游婆婆在一旁不时插话补充,他们仿佛浸润在一生的时光里,极是享受。96岁的老爷子记忆如此清晰明了,不由得让我仰视起来。因为三十六年的坚守,这对上庙口的传奇,也让他们屡屡成为大家镜头下的网红。有网友去年特的拍下他俩的镜头,并洗出照片亲手奉上,老爷子一直把这几张相片珍藏在手推车的一个铁盒子里带在身边。得意处,他特意向我展示了这三张网友拍照的作品。如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再次向老爷子索要这几张照片观看啊。

收摊了,老人还有二个咸鸭蛋没有卖出去。我是坚决要买,老人是坚决要送。老人的理由是,鸭蛋破了,不能卖给顾客,我知道这个理由的牵强,也深深理解了二位世纪老人的豁达善良。

在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我们的胃常常会被西餐、日料撑起,但这一口来自上庙口炸得酥脆发亮的臭豆腐,总会带着诱人的光芒溜进我们的故事里。不管无论身在何处奋斗,无论脚步怎样匆匆,这金黄的臭豆腐一经提起,那股溶于岁月长河中专属于武穴人深爱着的记忆,便立刻喷涌而出,欲罢不能。它时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日归处,不忘昨日来处。

一座城市若没有一种名小吃的牵绊,犹如浮萍没有根的固守。感谢上庙口飘香的臭豆腐,它是二位世纪老人用三十六年的坚守,油炸出的一首精致情诗,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顽强深入到了武穴几代人的骨髓,让你义无反顾地爱上它,恋上它,才有了我们关于这座城市的鲜活记忆。

走,到上庙口品味这首情诗去!

各位朋友,是不是该给老爷子点个赞了?欢迎关注小编,每天向你推送不一样的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