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网

定西物语下篇 | 临洮文遗客话 - 定西游记攻略

天数:5 天 时间:9 月 和谁:和朋友
玩法:人文,徒步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临洮
渭河源景区

发表于 2018-12-15 10:04

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

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

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

——《自萧关望临洮》

临洮,古称狄道,先秦时设立陇西郡,一直为郡治所在。今日临洮即为古之陇西。由南及北狭长绵延,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成就了她的黄土地貌,以及1732-3670米的海拔。

-------------------------------------------------------------------------------------

洮砚:频遭战乱坎坷身日月忽其不淹兮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即是四大名砚之一。

呀,就连这洮砚细数一番,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可参了。

洮河源自古时的洮州,洮源之洲脚下,磨砚台的材料在此地多产,久而久之,“洮河石砚”的名誉天局天下闻名。洮砚的石色碧绿,呈色如玉,又多带回形、曲形纹,雅丽奇珍,质地细腻却不坚,制砚极佳。极其重要的是,砚台扣之无声,呵之又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叫吟诗作画的墨客无法不喜欢。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洮砚的材料‘老坑石’是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采集难度最高的原料石。又因储量最少、最难采集。加之历经了千年的开采,其实材料如今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老坑石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甚至比玉形成的时间还要长,洮河砚自宋代以来,采挖从未间断,资源蕴藏量已见底,据了解,洮河砚材最名贵的老坑石目前仅存30多吨。

古时作为宫廷雅室珍品,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古玩收藏观赏得之。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也纷纷为洮砚表白赋铭以示喜爱之度。

徽宗一代文豪苏轼、黄庭坚就如此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思砚过程中,暴雨忽来,倾盆而下。这定西的雨,来得急,去得也急,有种古代侠客一样雷厉风行,来去无影,嫉恶如仇,像是要一刀斩尽天下不良客。想着这时在田地里劳动人儿们,那顶是来不及跑回家中的;倘若你在城市某广场闲逛,那你可得箭步跨进某家门店里才可及时避雨。关于这定西的雨,我还特意打电话问去家乡是甘肃的同学,她笑着说,有次我刚从门店出来,觉得风中带水滴轻轻拂过面颊,下一秒是雨点打中额头,第三秒还来不及仰望天穹观观天象,这时候,急雨如注倾奔而来…不及五秒,就会被这急雨淋湿半个身子了!我说,这当地雨到底也是随当地人性格呵!我们江南一带,就是绵绵细雨居多,很是贴合江南人的性子。这定西的雨,也是如此,说来就来,说下就下,从不磨叽。就像这里的当地人,办事豪爽,处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嘞!

战国秦长城:最古老的长城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这是当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留作下的《饮马长城窟行》。

有记载的历史中,为扩展中原边界,古往共有三个朝代大规模修缮长城,即秦代,汉代和明代。为中原拓展边界。长城裂变史,实则也是曾经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角力的斗争。

最早大规模修缮长城的是秦朝。秦帝国建立后,天下被分其三十六郡,今朝的兰州,即当时的陇西郡是被中央统领的范畴。秦帝国边界以西以北是被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严守的地界。而修筑长城的本意,也是战国时期用以防御来犯的城墙,战国之后,秦并吞了赵、秦、燕三国,并将西起今甘肃临洮县与原来的长城连在一起抵抗北方的匈奴。

据史料记载:战国秦长城亦称作秦昭襄王长城。战国“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义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心在甘肃庆阳一带。秦灭义渠,事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因此,战国秦长城最早是在公元前272年以后开始修筑的。

后到了汉朝时期,霍去病先后两次奉汉武帝命令征战河西,终是拿取了河西地界的掌控权,最后让汉武帝获取了河西地区的控制权。于是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四郡”由此诞生,汉武帝下令将长城修筑至酒泉,四载后,又将长城的关口向西拓展到了玉门关。就此,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又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西方交流要道。

而唐朝,其实并没有大修长城的记录,直到经历了多个朝代以后的明朝成为了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缮长城的中原王朝。为了防范北方的蒙古人,明太祖洪武西起嘉峪关修筑了长城。也就是当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了。

站在历史脚下,不难想象城墩之间,烽火台的狼烟四起,一夫呼百夫应,秦角汉鼓动地来,将军手中青锋亮,胡儿闻风仓皇走。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秦长城为抵御来犯侵略而建,如今虽早已失去了它的功用,但从设计之巧妙,映照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和惊人的劳动力,如今作为文化遗迹,成了无可复制的艺术,生世不朽。

【陇西境内的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北方向的德兴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沙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全长130多华里。遗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沟谷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遗迹消失;沿山梁地段遗迹明显,夯筑的土层清楚,走向脉络清晰可见。福星乡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长约15华里,残垣高1——2米,顶部宽约1——4米,基部宽6——9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遗址中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盆、砖罐等残片。】

渭源“美人”:灞陵公园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潺潺渭河行源于此。然与渭河作伴千年的守护神——灞凌桥不得不被提起。

早餐作罢,渭河边走着走着到了灞陵桥,晨光刚刚褪去,艳阳似羞,见一弯廊桥横跨在渭河之上,轻盈如虹,灵动欲飞,与波光粼粼的渭河中的倒影合成一个美丽的圆。这圆颇为神奇,上半圆若虹,优美淑静,如诗经中那位“俟我于城隅”的静女,与我的目光脉脉相对,仿佛故人般亲切。下半圆如练,被流动的水波牵扯摇曳,闪烁而羞涩,即使我睁大双眼,她也不肯让我窥见她飘摇朦胧的容颜。两端桥头掩映在绿树垂杨之间,一川渭水在桥下汤汤奔流,远处青山如黛,正应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美丽诗境。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和故事。

空当儿里,我央求当地带路人为我讲述关于灞陵桥她的历史,谁能想到,灞陵桥的诞生却源于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那是明代洪武年间,明朝大将徐达追赶元军守将李思齐兵至渭源,因渭河暴涨,阻断明军去路,无法继续向西,徐达便命当地民工和兵士用大笼装石投入河中做桥墩,在其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修建了一座便桥。因这是千里渭河上第一座桥,又因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即名为“灞陵桥”。之后徐达派将军冯胜过河,绕道临洮东峪沟截断元军退路,自己率大军猛攻。李思齐抵挡不住,遂降。这段历史,在岁月的沧桑烟云中虽已日益暗淡,但它却给婉约的灞陵桥平添了英雄气,就像柔婉清丽的李清照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一样,让灞陵桥多了一种秀丽其外、风骨其中的豪迈风范。

其实铁马冰河、杀伐征战只是灞陵桥生命里一场壮烈的梦。梦醒后,她又复归于桥的平凡与亲和。“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数百年来,灞陵桥用她的身躯连通渭河两岸,默默地接引贩夫走卒、布衣草民走向家园,回到亲人身边。也许是她不堪重重叠叠脚印车辙的重负,也许是她看到过太多人世的离合悲欢,她累了,便在渭河的洪水里无言地坍塌。她本想以这种方式在人间消失,但没有她,行人车马即被渭河阻滞。她的重要性已被千百心灵记取。于是缙绅乡民多方捐助,一次次重修灞陵桥。但土木结构的平桥,难以抗拒渭河汹涌的洪峰,以致屡修屡坏,常为乡民忧患。

灞陵桥诞生五百多年来,一直为普普通通的平桥。风霜雨雪中,她将涛声激浪埋在心底,独自承受风雨雷电的摧折,默默地接引众生到此岸彼岸。这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等待,就像西施浣纱越溪、昭君湮没深宫。她在等待那个让她重生的人,等待一个华丽转身的契机。

公元1918年,经历五百五十年的等待之后,灞陵桥终于等来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渭源县清源镇柯寨村的能工巧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那一年,他们主持重修灞陵桥。大匠运斤,成就名桥。在何氏兄弟手中,灞陵桥发生了美丽蝶变。普通的平桥一变而为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桥面和桥底以每排十根方木并列为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桥顶为飞檐式灰瓦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头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脊耸兽飞,雄伟壮观,与桥身浑然一体,凌空舒展,势若长虹,成就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全国仅存的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此后,建筑大师茅以升也对灞陵桥青眼有加,在他著的《桥梁史》里单撰成篇。

清代诗人杨景熙这样笔叹灞凌桥:

闲眺城边渭水流,

长虹一道卧桥头。

源探鸟鼠关山月,

窟隐蛟龙秦地秋。

远岸斜阳光射雁,

平沙击石浪惊鸥。

一帆风顺达千里,

东走长安轻荡舟。

如今,踏上灞陵桥,目光流连于这些碑匾联句之间,宛如穿行于词采丰茂的诗歌王国,每一步都踩着诗的韵律,每一眼都看见历史兴衰。站在桥上,读着桥头壁上汪精卫书写的铁画银钩的碑文:“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心中总有丝丝缕缕的怅惘。

渭河源:众源皆生态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河是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中国历史辉煌时代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之源,是秦陇大地的情感之源。渭河源景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县,距县城西南30公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大禹导渭始祖文化的源起之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占地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动植物种类达750种之多。文化内涵厚重,《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这里主要以泉瀑、云海、峡谷、秀山、原始森林、高原草甸为主体,以渭河文化、大禹导渭始祖文化、鸟鼠同穴和谐文化、探源祭祖寻根文化、养身济世道家文化等众多思想学说和人文遗迹为内涵,以渭河流域民俗为补充,形成探源、寻根、祭祖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现已开放滨水景观带、乡村休闲区、禹王谒拜区和生态探源区四大游览服务区及渭河历史文化展览馆、禹王殿、中华九鼎台、龙王庙、“品字”三泉、龙门涧、鸟鼠同穴、春野白薇、松林雾霭、银桦点金、源头冰凌等多处景点。

遮阳山:油画般的奇丽沟壑

是日晴朗。清晨一早,我们一行人就去了岷县的当归早市,这里的盛产药材是当归,因质高且量产,继而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当归早市‘。去早市买当归能大都能挑到质高又划算的好货,大都是当地淳朴的农民在天还摸黑的当儿,就带着药材前来早市的路上了。但买卖的时候却诚实朴厚,我就旁听了这么一笔买卖: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要货十斤,当归老妪说,那给你便宜一些吧,中年男人乐呵呵笑着说,那便宜多少多少好吧,老妪说,那不行啊这样挣不来啊,中年男人三次贪求不得,挥身走掉,老妪摇了摇头,转头叹口气。

午餐过后,将及遮阳山。

遮阳山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位于甘肃漳县大草滩乡境内,是4A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攀岩基地主要景区之一,国道212线208公里处,距漳县县城29公里,地处秦岭与岷山交汇地带。

遮阳山由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个景区组成。西溪由金家沟和若干贫峡组成,全长7.5公里,为全山的旅游精华所在。境内主要有临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题诗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锡庆寺、哈蟆石等历史胜迹和风景50余处。其西溪算是精华所在。在北宋时,这里已成一大名胜。

宋元明时,就是响誉陇中的名胜宝地,留存的佛教梵文经板今时仍在,宋、明两代名人题刻等文物古迹如数家珍,更有宋平、雷洁琼等当代领导人的题词,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醉石”遗迹,更有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千古失踪之谜等优美传说。这里峭壁如削、灌木葱茏、洞天迷幻、曲径通幽、群山迭翠、奇峰竞秀、飞瀑流泉、珍禽异兽、草场林海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奇丽景观。

相传,明代著名道士、武当山疲乏教瑟道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失踪”以后,云游至“小崆峒”遮阳山,在此专心修道,亦传播佛道合一的教义思想,最后跃入龙潭,或曰在山内玉笋峰羽化成仙。三丰羽化遮阳山的故事又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进入遮阳山西溪,拾级而上,道路两侧山势陡峭,怪石嶙峋,个个是奇丽美颜。绿草如茵,针阔叶混交森林居多,林木茂盛,想起在城市里吸进肺里的雾霾,赶紧猛吸几口丰富的负氧离子,平衡一番。流水湍急,浪花朵朵。溪水始终顺势而为,一往无前。

定西的民俗文化,是很有考究的,窜着一股韧劲儿,和这黄土地一个性格,因为每个民俗包含着的,都是定西人民脚踏实地的生活样本。老百姓讲究吉祥,往往把追求真、善、美的意愿寄寓在民俗里面。定西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凡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逢年过节、民间舞蹈、山歌花儿、剪纸刺绣、书法绘画等无不包含着民俗文化。拿春节期间来说,放鞭炮、贴春联、挂纱灯、舞狮子、扭秧歌,又富个性色彩又如戏剧性的人生,还有样式繁多的祭祀活动,请先人,烧蜡纸,磕头拜年,不了解定西文化的话还真体会不好这每种活动的妙处在哪儿。因为它不单是几个活动,比如磕头拜年,是真的向长辈跪下磕响头三大个,寓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并一直传承下去。

自古恐美人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历史固然大势去矣,三皇五帝再广德天下也抵不住一个曾经。幸则陇西这厮,让我们这些孤陋的后人识得这方水土,以及7000-5000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原来这里并非如左宗棠左公口中的“苦脊甲天下”,反之,这片黄土地上,文化底蕴,如江水泱泱,如水长山高。如此的地方,来一次肯定是不够的。